4月17日,2025年春季学期重庆市职业院校语文学科教研活动在育才职教中心举办。本次活动以“数智赋能:新时代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全市各职业院校的语文骨干教师、教研员及行业专家,共同探索数智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育才职教中心党委书记黄小玲指出,学校始终扎根职业教育一线,深度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心打造“行知行”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三教改革”。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持续探索中,学校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研课程体系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她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数智技术为驱动,推动语文教学创新发展,为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荣维东作报告,他精准剖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在资源整合、数字化融合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智能评价、虚拟情境教学等案例,系统解读数智技术赋能语文课堂的多元应用场景,为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发展提供专业指引与实践方向。
语文出版社副总编王永强表示,一是深挖课程思政,探索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二是重构教学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堂设计;三是推动创新融合,借助信息化技术赋能语文教学;四是开发特色资源,契合职业教育需求打造专属内容;五是明确转型方向,倡导教师深入企业、跨界合作,提升专业能力。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邓焱提出“一靶二联三融合”策略,“一靶”即锚定核心素养,精准破解教学目标模糊困境,“二联”即实现跨学科联动与数字赋能,对接职业需求,“三融合”即推动师生协作、部门协同,深化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育才职教中心党委副书记、校长秦雅军指出,一是问题导向,直面中职语文教学三重困境;二是理念赋能,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文化与职业素养双线发展;三是实践创新,通过课程融通、教法融创、师资融汇,打造生活化、行动化教学模式;四是成效显著,实现学生素养提升与职普协同育人目标,推动语文教学从“服务产业”升级为“引领产业创新”。
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李霞系统阐释中职语文数智化改造的政策逻辑与现实必要性,直面当前教师能力短板、意识薄弱及培训支持不足的多重困境,提出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通过指导教师掌握求知、做事、共处、生存的核心技能,探索出一条具有实践性的转型路径。
重庆市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胡先琼以“五读融通”教学法为核心,深入剖析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在诵读、研读、悟读等环节中体悟古代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围绕文件解读、教材研读、知识点提炼及反复打磨等维度,系统分享教学设计与展示经验,为语文教学设计创新提供实践范例。
育才职教中心语文教师徐维开展“语动青春 文绽芳华”专题教学,以《百合花》《哦,香雪》联读为载体,围绕“寻找青春主角”总任务,巧妙借助AI工具赋能课堂。通过智能联动技术,引导学生深度探讨两篇作品中的青春形象,让经典文本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思维火花,既创新教学模式,也让学生在文学品读中感悟青春的多元内涵。
黄小玲充分肯定了徐维以任务驱动教学,引入智能联动AI工具的模式。她认为此举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青春形象的深度思考,同时建议进一步深化文本解读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实践,聚焦育人本质,持续探索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柳景川开展微讲座。他紧扣新课标与新教材,深入剖析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趋势,强调日常教学应回归课文文本本质,挖掘语文内核;同时,倡导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为中职语文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指明方向。
活动最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任文静指出,一是倡导构建智能教学场景,利用数智化技术辅助文本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助力学生精准把握课文核心;二是鼓励开发交互式数字资源,将数智化技术融入古诗词意境还原、文学场景体验,提升课堂沉浸感;三是依托大数据分析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精准反馈。
此次教研活动为学校搭建了深度交流与创新实践的平台,不仅有力推动了语文教学在数智化转型、课程思政融合等领域的探索,更为学校深化“三教”改革、优化“行知行”课堂模式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