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在山东省烟台市儿童福利院,十四岁的唐氏儿小生(化名)屏息凝神,将第六个纸杯稳稳叠上塔尖,他高举双臂,眼中第一次迸发出“我能行”的炽热光芒——这并非偶然的成功,而是鲁东大学“心源计划”实践团借助专业心理学钥匙,为特殊儿童解锁成长潜能的一个生动切面。
(图为孩子们在搭“韧性塔”)
2025年7月14日至25日,鲁东大学教育学院辛素飞、刘玉冰两位老师精心遴选33名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驻烟台市儿童福利院,启动“心源计划5.0”暑期心理帮扶活动。据悉,该项目已连续推进5年,今年面对20名智力障碍、躯体残疾或被弃养的特殊儿童,这支年轻而专业的团队以培育“成长型思维”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阶梯式心理干预,为孩子们构筑起抵御风雨的心理韧性之盾。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合影)
跨越“做不好”:于重复尝试中厚植信念
“挫折不是终点,而是调整航向的起点。”指导教师辛素飞道出项目设计的核心理念。如何将抽象的“成长型思维”植入孩子们心中?实践团将其具象化为四个维度的深耕之路:
挑战观破茧:为打破植根于孩子们心中的固定型思维,志愿者们组织的“改造大挑战”活动中,孩子们将画纸上的“污点”幻化为独特的星球,将突兀的球体绘制成新奇的火箭,让恐惧出错的孩子勇敢提笔,理解挑战是创造的契机。
努力观生根:一只千纸鹤需经16道精准工序的折叠。当脑瘫儿小传因反复失败而焦躁时,志愿者蹲下身:“看,这次比上次多叠了两个步骤!试试加宽底座?”通过拆解目标、捕捉微小进步,使“能力如肌肉,越练越强壮”的信念悄然萌芽。
(图为唐氏儿童在展示他的画作)
(图为志愿者在与孩子们一起叠千纸鹤)
失败观转舵:乒乓球突然脱落,不是结束的信号,而是策略调整的契机。“一球落,万球生”的机会思维是坦然应对失败的精准把手,志愿者即时引导复盘、调整船舵,将挫折转化为“下一步怎么做”的学习燃料。
求助观松绑:“镜中人探案”的活动巧妙设置互助关卡,孩子们在协作中体悟“求助是智慧,而非懦弱”,打破“开口即无能”的心锁。相关记录显示,活动后期儿童主动尝试困难任务的意愿激增,而自我否定的言语则锐减。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传递乒乓球)
锻造“抗压力”:从情绪洼地到协作高地
心理韧性的锻造,贯穿了情绪管理与社交协作的全链条。志愿者精心打磨“赶走乌云小怪兽”等系列主题活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个维度锻造孩子们的韧性心理,孩子们挥舞着自主绘制的五芒星、羽毛翅膀等图案的“抗压盾牌”,激情澎湃地向志愿者们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些源于“情绪ABC理论”的具象化工具,成为调节压力、疏导情绪的利器。当唐氏儿涵涵(化名)因拼图失败揉皱图纸时,志愿者举起共同完成的画作引导:“看,‘生气怪兽’跳出来了,快用我们的‘紧箍咒’困住它!”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
社会交往和社会学习的力量同样无处不在。“人体毛毛虫”协作活动中,肢体残疾的小林(化名)起初落于队后,队员们互相提醒“慢一些,一起走!”,所有的孩子们都主动放缓步伐。同伴的支持如无声宣言,使团队合作成功速度飙升至两倍。而在“闪光星球”上,孩子们将写满“勇敢”、“耐心”的闪光卡片贴满球体,彼此见证着从“我不行”的低语到“我在进步”的宣言,完成认知的华丽跃迁。
(图为孩子们在进行“毛毛虫”活动)
守护“心生源”:专业赋能点亮希望之光
“福利院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是普通儿童的4倍,专业干预刻不容缓。”团队成员援引研究数据,道出了项目的紧迫性。这支年轻的团队,正是凭借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功底和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为20名特殊儿童构筑起心灵防线。他们连夜打磨方案准备材料,灵活运用房树人测验(HTP)、团体辅导、森田疗法、艺术治疗、心理剧、手指操等7大类心理学专业技术,为每个孩子建立了个性化心理档案。这不仅是活动过程的生动记录,更是基于专业评估的“心理画像”,清晰勾勒出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潜能,为靶向追踪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轨迹和福利院的日常心理援助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图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
(图为团队成员的集体讨论)
在心理剧《摘下面具》的排练场,小光(化名)通过演绎“懂事孩子”面具下的疲惫与挣扎,终于卸下重负,吐露心声:“原来不用假装,真实的我也会被喜欢。”这份袒露,是治愈的开始。结项仪式临近,孩子们认真排练手指操《成长的力量》,伸展的手指宛如破土的新苗——每一道褶皱都是向光而生的刻度,每一次弯曲都在积蓄生命的韧性。这不仅是手指的舞动,更是心灵坚韧生长的具象宣言。烟台市儿童福利院负责人高度认可项目价值,建议将其纳入烟台市特殊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图为孩子们排练心理剧)
(图为孩子们手指操展示现场)
【记者手记】当躯体残缺的男孩一蹦一跳地拄着拐完成“能量的传递”,并清晰重复着“我可以做到!”时的场景胜过千言万语。“心源计划”的精髓,正在于用科学的心理支点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这些曾被阴霾笼罩的孩子“被看见”、“被相信”。他们用行动宣告:即使折翼,心亦可向阳而生,以成长型思维为杠杆,足以撬动生命的巨石,绽放独特光芒。这份光芒,不仅点亮了他们的童年,也为社会如何更科学、更温暖地守护特殊儿童的心灵,照亮了前路。
(通讯员:颜凤权、刘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