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名校“套牌”怎么做得有名有实有效

时间:2025-09-11作者:苏明海来源:

2025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重庆两江新区被认定为“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自2021年9月底,我带着重庆八中名校的光环和使命,走进两江新区的金溪中学——一所单办初级中学,以“优质校+成长校”共同体的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总校管理校、分校、云校,教育集团化模式下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开枝散叶”,让名校更多落在市民“家门口”。“重庆八中直管校,值得期待吗?”网络上的热门帖子折射了家长对这所学校的复杂心理。名校“套牌”如何让家长关注优质教育均衡?

初到金溪中学,学校面临的现实可谓“薄弱”:教师68人,结构不够合理,人心不稳,专业素养亟待提升;教学存在满堂灌、效率低的现象,课堂教育教学方式亟待变革;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相对较差,招生非常困难,2021级仅招了138名学生。经研判,我们决定从学校内涵建设入手,彻底改变一所学校的成长生态。

“移栽”名校基因 快速凝聚共识

学校内涵建设,可以“移栽”什么?

办学主张、育人目标、育人理念不仅写入文件、上墙,更融入日常。校园里的校训石和身着统一校服的学生,让学校精气神焕然一新。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志学礼、成长礼、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校园活动与集团校同步开展。学校治理结构、部门分工、管理模式、教学进度,甚至考试安排都完全与集团校同步。这些内容的同步让学校有了“名”。这是一种短平快的名校效应。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师生共识,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

“微雕”教师群体,赋能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内涵建设,需要微改造什么?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眼前既重要又紧急的是如何“微雕”教师群体,培育卓越的教师团队,赋能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为增强教师的内驱力,学校制定了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对学校的贡献等多元评价方式考评教师业绩,让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营造了务实争先、实干为要、积极向上、注重贡献、温馨有爱的工作氛围。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沉浸式参与集团校教研,包括每周的线下教研,可以同步学习的“双师课堂”“智慧云校”,按时参加教师成长沙龙、教师成长学院等。从备课、上课、作业、阶段测试与试题命制、阅卷与考后分析、听课等方面深度融合;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设计、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优化、结论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策略等领域展开专题研究。通过共享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能力。

“精雕”学生,夯实人的基础

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从自习课开始。将上午第五节、下午第四节、晚自习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主权也交给学生。学生梳理知识、自我复习、自主限时完成作业;老师认真观察,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占用自习课时间成为教师的红线。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学校传承重庆八中“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的课堂文化,开展“深度教学、深层学习”。在课后的作业管理上,学校制定了作业管理办法,实行作业总量调控、限时完成,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为适应当前学情,各学科备课组设计了基础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三个等级的分层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和学科思维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学校把学生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作为日日功来抓。以学习习惯为例,听课习惯养成,从坐姿到精神面貌,从回答问题到做笔记,都有详细要求。学校还细化了学生作业习惯,如不计时不作业、不复习不作业、不检查不作业、不小结不作业等,每一种习惯都形成了师生共同的约定。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独创适合校情、学情的“筑基卓越”课程行动,构建了以“发展人人”课程为主体,以“蓄力三生”本领课程、“双向奔赴”衔接课程、“向美而行”赋能课程、“英才展翅”卓越课程为拓展补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课程体系。学校以立德树人项目实践研究基地和卓越课堂学科课程实施基地创建为契机,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多元学习场景和丰富学习资源。

四年沉淀,从“薄弱校”走向“优质校”

经过四年的沉淀,在名校资源的加强赋能下,在学校因地制宜微雕改造下,重庆市八中两江金溪中学校让名校“套牌”套出了名,更套出了实效。

教学质量提升了,连续几年在新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

教师团队结构日趋合理,形成“骨干校长+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师梯队。教师队伍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多次斩获国家级、市级奖项。

孩子们更阳光自信、卓越发展,在区级、市级、国家级各种展示平台表现优异。

2025年9月,校园全面投入使用,迎来新七年级20个班,新高一4个班的学生增量,这是学校周边老百姓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何以实现优质均衡?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学校内涵建设这一固本行动。以文化建设为魂,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师生队伍为主抓手,从长远抓顶层设计,从短处抓胜任力和获得感。向管理要效能、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师要专业,优质均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了现实。

 

作者:重庆市八中两江金溪中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执行校长 苏明海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