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科技+人文”双向发力,新东方素质教育“玩出门道”

时间:2025-09-16作者:王雪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现场,新东方素质教育展区分外热闹。孩子们穿梭其间,兴致盎然地投入各类体验:或握着操作装置尝试编程“打靶”游戏;或排队等候体验漆扇制作;或身着汉服端坐案前泼墨临帖。家长们也积极参与互动,不仅与孩子协作完成游戏,更不时举着手机记录“开笔礼”上的朱砂点额等珍贵瞬间。

为让体验更具趣味性与引导性,新东方素质教育紧扣“科技+人文”两大核心主线,将展区内的多个项目整合为“打卡地图”,孩子集满打卡印章即可兑换奖品。“这一设计既能促使孩子形成‘做事有始有终’的意识,也能引导他们跳出偏科思维,主动探索不同领域的项目,助力全方位发展。”新东方素质教育总经理傅诗淇表示,这场充满沉浸式体验的展示,背后是新东方素质教育对“科技+人文”双轨培养的深度探索,也折射出行业在“AI+素质教育”浪潮下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人文”双向发力,新东方素质教育“玩出门道”

新东方素质教育总经理傅诗淇接受采访

 

AI深度赋能:不止“玩得嗨”,更让成长“看得见、方向明”

服贸会上,新东方素质教育的“新动作”不少。傅诗淇指出,AI浪潮下,新东方素质教育持续创新探索,让AI成为“成长导航仪”,既解决“孩子学得怎么样”的困惑,更明确“下一步该往哪走”的方向,精准破解素质教育“成长难感知、路径难把握”的核心痛点。

精准测评锚定能力起点。通过AI测评打破“模糊判断”,让成长有参照。比如,口才课程引入的AI测评系统,不仅能从语音语调、逻辑表达等维度生成全方位评估报告,还能精准指出“前后鼻音不分”“逻辑表达断层”等具体问题,引导孩子针对性改进;阅读课程引进美国“蓝思阅读测试”体系,通过“自适应出题”(答对推难、答错降阶),客观测出孩子的阅读水平,据此实施分级阅读,为后续学习提供参照。

数据留痕清晰进阶路径。搭建数字化学习档案,每节课全程留痕,打开素质教育的课堂“黑匣子”;线上平台更形成专属成长作品集,如口才课配音作品可与标准音比对,AI会用不同颜色标注其与标准音的匹配程度,美术作品生成线上书画展,书法练习可回看对比,孩子能直观看到“上周的字vs本周的字”“上月的画vs本月的画”,进步清晰可见。

定向引导明确发展方向。傅诗淇表示,AI不只是评判者,更是规划者。比如“新东方小书童”阅读平台,会根据蓝思测试结果为孩子推荐适配的中英文绘本,避免“过难挫败、过易无效”;编程课上,AI会引导孩子自主设计“打地鼠”“扎气球”等趣味游戏,并提示“如何优化逻辑让游戏更流畅”,引导孩子从“会操作”向“会思考”进阶,明确能力提升方向。 

课程搭建:以“科技+人文”为主线,构建科学有趣的成长体系

“童年时期的潜能挖掘不该有文理界限,我们对标国家新课标对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双重要求,构建‘科技+人文’双线课程体系,让孩子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也能触摸科技的前沿。”傅诗淇表示,这一理念最终落地为新东方i系列课程,让抽象的素养培养目标变得具体可感。 

人文线:以文化为核,育综合素养。聚焦表达能力、价值观与审美培育,涵盖口才、书法、博文、双语故事表演与美术。其中,新东方i书法秉承“好字伴一生”理念,通过融入“开笔礼”等传统文化仪式,让笔墨练习不止于书写技能,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i美术以儿童成长特点为基础,秉持“趣创作,去发现”理念,遵循“艺术知识+素养知识”双螺旋上升目标,设计漆扇制作、印章拓印等贴合儿童审美的项目;口才课程则跳出“念拼音、背绕口令”的传统模式,通过“竞选班干部如何表达”“和同学沟通如何清晰说话”等真实场景设计,搭配“冰激凌表达法”“拇指表达法”等趣味教具,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口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主动投入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愿意学,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傅诗淇说。

 

“科技+人文”双向发力,新东方素质教育“玩出门道”

“开笔礼”体验活动

 

科技线:循认知规律,筑能力阶梯。围绕科学思维、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机器人、编程为核心构建进阶体系。新东方i机器人专注培养动手与创造能力,让孩子通过设计功能机器人、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机械结构与程序逻辑;i编程则以“图形化编程—Python—C++”为主线,借助趣味游戏与AI互动课堂,在“编学编玩”中训练计算思维,同时搭建专属编程社区,让孩子自主设计“打地鼠”“蜘蛛织网”等小游戏,全国小朋友可参与体验、互动点评,“自己的作品被喜欢”的成就感,成为驱动孩子钻研逻辑与代码的内在动力。更关键的是,科技线课程严格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机器人课程从幼儿阶段的大颗粒搭建起步,进阶到小颗粒组装、电机适配,再到电路设计与编程融入,最终无缝衔接编程学习,实现能力跨越。

师资保障:专业为基、通识为翼,锻造“懂教更懂孩子”的引路人

“素质教育的‘门道’,要靠老师传递给孩子。”在傅诗淇看来,优秀的素质教育教师需兼具专业硬实力与教育软实力,既要精通学科内容、“会教专业”,更要熟悉儿童成长规律、“懂得孩子”。为此,新东方素质教育构建了一套“筛选—培养—进阶”的全链条师资体系,从源头保障教学质量。

在师资准入与基础培养环节,新东方素质教育设置了严格的双重门槛:入职前,通过学历、专业背景筛查锁定具备潜力的候选人;上岗前,组织多轮专项培训,覆盖教学技巧、课程理念与儿童沟通方法;上岗后,每年的“功底考”仍是必过的“硬关卡”。考试不仅包含学科知识笔试,更设置专业展演环节:美术教师现场创作、口才教师朗诵晚会篇目、机器人教师即时完成搭建任务。“这既是对教师能力的考核,也为教师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傅诗淇补充道,通过“以考促练”,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科技+人文”双向发力,新东方素质教育“玩出门道”

服贸会新东方展区互动活动

 

为帮助教师突破成长瓶颈、实现专业进阶,新东方素质教育进一步引入业界优质资源“搭梯子”: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为口才教师授课,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美术教师分享创作与教学经验。“在专家指导下,新东方教师进一步将高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能理解、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傅诗淇解释道。

与此同时,新东方素质教育格外重视教师通识能力的培养,尤其聚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比如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老师,专业能力没问题,但要教五六岁的孩子,就得学会把抽象的表达技巧具象化。”傅诗淇表示,只有当教师既懂专业、又懂孩子,才能真正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素质教育的价值落到实处。

育人导向:在AI浪潮中守住教育初心

近年来,素质教育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变。傅诗淇认为,当前“AI+素质教育”最大的挑战在于破除家长的认知误区。新东方素质教育聚焦破解家长三重认知困惑:一是扭转素质教育“仅为兴趣消遣”的误解;二是化解AI技术“替代孩子思考”的焦虑;三是澄清编程学习“只为培养程序员”的偏差,旨在实现“让技术服务成长,而非替代成长”的育人目标。

针对家长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兴趣班、随便玩”的认知误区,新东方素质教育通过“成长可视化”与“理念传递”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每节课学习数据留痕、线上个人作品集、教育部白名单赛事等,让动手能力、艺术素养有“外化出口”,打破“看不见回报”的焦虑;另一方面着力传递核心教育观——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过好一生的能力”,爱阅读、敢表达、能动手、有审美这些素养,比单一学科分数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质量。而这些成长就藏在生活细节里:内向孩子上完口才课敢竞选班干部,不愿动手的孩子能自主尝试修理玩具,对生活无感的孩子开始观察四季色彩……

面对“孩子依赖AI不愿思考、沉迷AI娱乐丧失深度思维”的担忧,新东方素质教育明确AI的工具定位,在“AI便利”与“主动思考”间严守平衡,让AI成为引导者而非替代者。如口才AI测评不仅打分,更标注“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等具体问题引导改进;编程课中孩子不玩现成游戏,而是在AI提示下自主设计游戏;阅读平台依蓝思测试推荐适配绘本,却从不直接给答案,始终保留孩子自主探索空间。

对于“孩子不做程序员就不用学编程”的误解,傅诗淇强调编程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培养与AI相关的硬能力,更在于深层次的软能力锻造。编程依赖逻辑严密的计算机语言,“只有……才……”的条件判断、“重复直到……完成”的循环逻辑、“或/且”的逻辑分支,每一处设计都是对孩子思维严谨性的精准训练;而编程中的算法与数学相对契合,“数学好的孩子适合学编程,学编程的孩子数学不会差”,本质是二者在逻辑推理、问题拆解的底层思维上同源。此外,编程更是跨学科实践的载体,融合数学的逻辑、工程学的设计、逻辑学的架构,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协同发展。国家大力推动编程教育,并非只为培养程序员,而是希望下一代建立“拆解问题—逻辑分析—系统解决”的科学思维。然而,这种科学思维正是孩子应对复杂世界、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科技+人文”双向发力,新东方素质教育“玩出门道”

 新东方素质教育总经理傅诗淇与记者体验互动游戏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东方的素质教育实践,以孩子成长为核心,让科技成为看见成长、赋能成长的桥梁。“素质教育是多元性成长的舞台,未来我们会继续深挖3—12岁儿童需求,让孩子在团队协作、抗挫应变中实现能力与品格的双重成长,最终让素质教育超越短暂体验,终身受益。”傅诗淇说。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