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陈恒华: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兴奋点

时间:2017-06-14作者:嵇玲来源:教育家杂志

美国留学归来,老校长开始着力培养陈恒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从教学副校长到德育副校长,再到常务副校长,陈恒华在二十中的各个管理岗位上转了个遍,熟悉了各项工作的流程,也熟悉了各位元老级的教师。

2006年接任校长时,陈恒华还不满35岁。如此年轻就成为一所北京示范高中的校长,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海淀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彼时,学校里资历深厚、年龄合适的干部也有不少,但马成营校长却点了陈恒华的将。这个年轻人能行吗?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

陈恒华说,这样一副重担,放到今天他都未必敢接,但在当时却是“无知者无畏”。

发扬

扬五彩青春,他说“要培养勇担当、有作为的人”

创业难,守业更难,很多人都在盯着年轻的陈恒华,看老校长亲点的接班人能否挑起重担。

“学生进入社会,要有担当精神,同时还要有作为,担负起家庭、社会、民族的责任,要想担负起责任,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称之为‘中国脊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学校应该培养的人。所以,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个育人目标,其内涵就是勇担当,有作为。”陈恒华对记者解释道。

那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生活教育的理念,陈恒华非常认同,“当下的学校教育,信念、能力应该是在生活历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强加树立起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

“扬五彩青春”,就是让孩子在学习领域、社会实践、友谊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的理念,也为二十中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学生发展的五大素养:品德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对应的五大课程领域(5Fields)也随之出炉,即品德与修为、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每一个领域,又包括了三个层次(3Levels):共同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学科实践。在这当中,实践应用课程是陈恒华最为看重的。

央视有一档创投节目叫《给你一个亿》,二十中的学生也模仿做了一个类似的活动。有一组同学“设计”了一个智能感应台灯,按照设想,这个台灯可以根据人的作息规律来提供灯光叫醒服务。在人醒来之前,灯光慢慢亮起来,让你的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真正醒来的时候,就可以面对很舒适的灯光。这件产品让陈恒华眼前一亮,“同学们在介绍产品的时候,还特别强调了对老人,对小孩的好处,体现了很强的人文关怀。”

“办教育、当校长这么多年了,对高考成绩,我们不是不重视,但是自己不会把工作价值定位在分数上。如果只拿分数来衡量,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我们会感到很苦恼,因为有些东西,你根本改变不了。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如果校长、老师就追求这样一个目标,大家都会感觉很累,生活很乏味。但是,当你换了一个视角去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转变观念,让每一个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兴趣点,把自己的优势、特长发挥出来。”陈恒华说。

拓展

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他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从自己的经历中,陈恒华体会到,必须在学校期间,指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思考,让他们尝试着做一些选择和决定。而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目前,二十中学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品德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指导,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在这里,老师为学生整理了专业资料库、职业资料库、大学资料库等,学生们通过查阅相应的信息,可以了解高校的热门专业、相应的专业内容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等等。这样一来,在学习、报考和未来的道路选择上,就更有针对性了。

三年前,张伟(化名)考入二十中的高中。入学时成绩中等的他,半学期后学习成绩下滑特别严重。“上高中没有我想象得那么有意思。我未来要干什么?就是这样一直学、考下去吗?”张伟说。在这种背景下,老师鼓励他多参加一些学校社团活动,他就此迷上了微电影社团。除了制作微电影,他还配合其他社团的志愿者、服务队,给人做宣传片。一年时间,他制作了大量的微电影,有一些还获了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启发他,有哪些大学,能帮他实现这些愿望。后来,他就明确了将来要考传媒大学的目标。今年毕业的张伟,目前已经通过了传媒大学的一考,距离自己的目标只差一步了。

“我看过他的片子,感觉这一年他特别紧张,也特别快乐和充实。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有了很深刻的体验。这个事情也启发我们,要给更多的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陈恒华的话语间,透露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欣慰。

23年的教育生涯,11年的校长经历,曾经略显青涩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夹杂着些许白发的中年人,但作为“海淀北部教育明珠”的掌舵人,陈恒华的内心依然纯净,“对一个学校的评价,包括今天的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历史自有评说。我们要做的还是静下心来,关注孩子,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把学校的内涵建设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