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

时间:2017-10-19作者:孟令豹来源:教育家杂志

记者: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展现新的面貌,而“大国良师”就是理想教育的先行者。在您看来,“大国良师”应具备哪些品质、能力与标准?

 

唐云增:时代前进了,时代发展了,需要教育展现新的面貌。而“大国良师”就是理想教育勇敢的探索者、先行实践者,就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自律的道德、尽责地工作、自信地创造。

 

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人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们班级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育人最终的评价是什么?广大班主任以他们的亲身教育实践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是人格。所以,让学校、班级成为生产“人格”的地方,这是教育教学的根基。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一切教育的魂魄就是人格,教育的最后成果都是人格。所以,季羡林总结出了“人生四要”——“爱国、孝亲、尊师、重友”,人格应是“大国良师”的骨子和高贵品质。

 

“大国良师”应有自律的品质。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育者只有先受教育,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自我教育才能形成自律的品质;只有当教育者具有了自律的品质,才能培养出真正能自律的学生。

 

尽责地工作。毕生教育,一生尽责。魏书生做到了“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

 

自信地创造。中国的教育,绝不可能由“外国人来为我们全部设计好方案后”去照着去施工完成,只有靠我们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指导下,去创造性地实践,在实践中去创造。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时代造就着“中国良师”,实践中走出了“中国良师”,创造中凸显了“中国良师”。

 

唐云增,男,1936年12月23日生,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1960年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历任地理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等职。1983年调入无锡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任德育教研员,直至1997年退休。1983年4月,在团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少年研究规划会议”上提出“班集体建设和少先队集体建设研究课题”,并一直研究至今。1992年倡导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共召开了23届。1997年组建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班集体研究中心,主持日常工作。2002年与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等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并探索了班主任专业本质属性。2015年又在朱小蔓教授倡导下,进行“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实践与研究。著有《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班主任专业化读本》《一万个日日夜夜——全国班集体建设三十年(1983~2013)》等十七部近500万字的作品。现仍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