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语文课应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

时间:2015-12-10作者:刘晶幕来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往往忽略了朗读教学,这是需要改进的。

一是教授朗读时间不够 为了更好地讲授语文教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课文中的字词句知识,老师们大多认为要深挖教材,精讲多练。一节课40分钟,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全班四五十人,没有学生的朗读时间。

二是教授朗读的目标难以达到 男生读完女生读,全班同学齐声读,书声琅琅。但是如果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安排轮番去读,做不到用心、用情去读,往往是事倍功半,学不到朗读的真功夫。

三是朗读的覆盖面不均衡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平时上课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四五个朗读好的学生,别的学生都是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是有违教育文化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规避以上问题,认真教会全体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全方位的感知和思考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自己对训练学生朗读的看法:

一是范读引领,把握情感 教师范读是指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性朗读。好的范读,是扩展语文教学空间的利器,是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的教学内容的投光。教师出色的范读,要视学生的年龄、水平能力,让学生再努一些力即可模仿。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又不至于由于学不会而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致。

二是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般性朗读的重复,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在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分角色朗读能增添课堂的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往往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形象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绘声绘色的读,惟妙惟肖的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的意思。

比赛式朗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渴望获胜。因此我在班上时常组织评选“朗读之星”活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次朗读比赛,我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内容。比赛之前提出评比的要求: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等。比赛时,每个学生朗读之后,全班同学举手表决,评出“朗读之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极大调动了大家朗读的积极性。

联想式朗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课要教给学生初步思维方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在读书时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内容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飘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情调形象化,把省略的情节再现。

三是保证时间,讲求效率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基本上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力求朗读自然流畅。

四是注重评价 关注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这份评价一定要有方向的引领,如当学生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教师就这样说:“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小白兔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告诉小白兔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