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互联网+”时代,教育如何实现新突破?

时间:2016-04-12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提出新挑战

记者: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迎接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该如何转变观念?

钟秉林:互联网技术要求传统教育进行多方面的变革,包括教学观念、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权和个性化特长的发展;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上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而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首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建立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现代的教学观。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探索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程”等线上课程资源,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翻转”,即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移到以学生课前线上自学为主。在课堂上,则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及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等,将学生课前个性化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彰显教学水平和特色,改善学习效果和效率。

第三,要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学习过程的翻转,将带来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优化教学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励教师研发网上课程,参与线上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线上自主学习。

第四,要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管理机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乃至教室布局,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重视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的建设,强化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机制。

互联网教学不能取代传统教育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的互联网教学存在哪些误区,未来的互联网教学能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

钟秉林:我们需要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尤其是社会发展性素养,如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团队精神等素养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因此,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互联网教学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要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学的作用。要把互联网教学的重点,放在优化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及线上线下教学相互融合、改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等方面。为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互联网教学”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加强连接与互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连接和互动,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要引导学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改善学习效果。

其次,要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要优化学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及时评价和反馈线上学习效果。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线上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

再次,要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要厘清线上教学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优化慕课、微课程等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的运营模式,筹集线上教学经费。要研究线上课程标准与认证方法,探索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银行等机制。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以及互联网教育产业,要协同探索、优势互补。

中国的教育改革在互联网时代开启,如何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与期盼,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教育,应体现“有教无类”理念的公平教育,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多样化教育,体现“人尽其才”理念的高质量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中成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