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用传统文化铺染青少年的生命底色

时间:2016-05-10作者:宋欣园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

记者:在培养青少年的德行修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杨朝明:中小学阶段专业教师匮乏的背后也呈现出全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对于经典理解的深浅以及是否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在精神。教师不应该只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者,更要做到“经师”与“人师”的巧妙融合。“经师”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人师”则是“以身作则”的道德坚守者。通过向学生传授以礼为序、以和为贵等价值理念,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自强不息、刚毅进取、厚德载物、忠恕仁爱等优秀品格,来培养孩子们的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进而对自我人格进行丰富与完善,让文化底蕴滋养生命。因此,教师成为“经师”的同时更要做“人师”。

要知道,无论哪一位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可能最为深刻。老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固然重要,而培育青少年的德行更为重要。“老师” 这个称呼、“教师” 这个职业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是价值观的传承者、弘扬者。它应该是“道德”的代名词,是“道德”的化身。

记者: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您如何看待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杨朝明:文化有表层、中层、深层之分,而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哲学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圣先贤为后人留下的最丰厚的宝贵精神遗产。被后世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对人性、人的价值有深刻的体悟与思考。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以及以人为本、明理修身、循道而行等思想价值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渐渐远离了经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停留于表面,还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在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的今天,同样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在近年来全社会掀起的“国学热”中,不少家长盲目地把孩子送进某些培训机构。我们还可以在各大报纸等媒体中频频见到学校组织学生穿汉服、着唐装、行跪拜礼、摇头晃脑地学古人腔……不言而喻,这有利于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熏染,但也有许多被商业利益裹挟,抑或被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绑架,对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不够之类的问题。

当前,国学或传统文化“虚热化”愈演愈烈的背后,更多地呈现出来自现实的冰冷与无力感。我们对于儒学的认知发生很大的偏离,对民族文化缺乏一份理性的理解、冷静的对待,如此进行下去将难以认清原始儒学的真精神,难以真正形成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曲解已成为当下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记者: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如何评价儒学在当今的时代价值?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杨朝明:孔子阐述的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文化立足点,是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是我们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挖掘其精髓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仍然需要继续大力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认清儒学在历史中的变化,进而澄清误解,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寻到儒学的本质。

先秦时期,儒学形成了完备的形态,具备了显著的“德性色彩”。而在汉代以后的封建帝制时代,儒学与政治结合之下,致使“威权色彩”突出,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近代以来,不少人又将中国面临的窘境遭遇迁怒于“传统文化”,放大了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在20世纪的中国更是竟然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这种观点是极为偏执的。孔子学说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只有从历时的(或历史的)角度对其整体观照,系统思考,全面把握,才能认清传统文化的本质。因此,要有“时代的融入性”,利用辩证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与不合理成分,对儒学传统批判地继承,返本开新,择善而从,推陈出新。

记者:如何更好地弘扬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其时代的融入性?

杨朝明:我们距离孔子究竟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是我们对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认识的跨度。正是因为这段“距离”,致使我们对孔子思想价值的认识迥然各异,影响了当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孔子学说所展现的价值观念是超越时代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眼于心灵,立足于人性,紧紧抓住孔子确立及阐述的价值观念,关注具有德性精神的原始儒学,这也是孔子学说与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所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找准文化发力点、立足点,精准把握住孔子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是一种修身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包容的文化。把握儒家文化的精髓,应从学校开始,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灵,让孩子们感受并亲历儒家思想蕴含的生命智慧,获得人生的启迪。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