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魏书生:“文竹”坚守报国情

时间:2016-06-12作者:王俊文   刘鑫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2010年9月,我从局长职位上退下来了,又回到校长的岗位上,开始办学。我在浙江台州开办了一所民办中学——书生中学,同时还兼任辽宁魏书生中学校长一职。书生中学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学校,没花国家一分钱,没和任何名校挂钩,白手起家,通过搜集民间小股东建立起来。办学初期我就坚持必须坚守教育控股,谁也不能局限校长的办学权,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我分管一切教育教学事务。如今,书生中学办得越来越好,在浙江台州六百多万人的核心区域,每年中考稳拿第一,中考考入前一百名的学生中,书生中学占七十二个,前十名的学生中,书生中学占九个。学校办好了也有难处,我们必须控制学校规模,本打算初高中在校生不超四千人,现如今在校生已达五千六百八十人,学校也有了进一步扩大的意向。

在整个办学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触来自于一位学生,他现如今是辽宁魏书生中学的执行校长。他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一块石头,不管扔到哪儿,都能扎根、存活。不管把他安放在何种位置,他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的业务成绩连续在盘锦市、辽宁省、全国中语(初中组)竞赛中拿第一。对于管理,他也有自己的方法。无论何事从不以命令形式下达,总是率先做出表率,引领、感化众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管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坦然接受、从容应对,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充实和幸福。

我常说我们要珍惜生命,满怀感恩之心。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你抽出二三十年来倦怠,一二十年来懒散,七八年拖拉,五六年抱怨,你一生的时间就被分割完了。所以为了自己,也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脚踏实地,超越自我,充满活力。

 

“别人问我怎么教书、带班、办学校?我的经验就是两大点,一小点。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还有就是锻炼身体,保持松、静、匀、乐。”

 

记者:水无定势,教无常法。办学也要把握教育规律。您眼中的教育规律是什么?

魏书生:《礼记·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通过教育启发学生,使他们都能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自新其德,敦品励行,积学储宝,进而成己成物,将德学贡献出来,使社会不断进步,事事物物都能达到最美善圆满的境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常识三纲,怎样实现?靠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通过意念诚实,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进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顿好自己的家庭,以德治、仁政布施于国中,从而天下太平的完满境界。这不就是民主和科学吗?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早就教给我们了。我们老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坚守住与生俱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美好品德,每天督促其发新芽,长新叶,抽新枝,每天都有新体验、新积累、新细化、新深入、新拔节,学生能不进步吗?能不幸福吗?教育能不成功吗?

锻炼体魄也相当重要,我一直坚持四个字:松、静、匀、乐。全校师生同修,身体放松,心灵宁静,呼呼均匀,情绪喜乐。我有两大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写日记。锻炼身体可以让我们保持充沛的生命活力与激情,写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严谨的思维逻辑。目前,我已积累了六十九本日记。

现在的知识分子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幸福的一代人,个人无法抗拒的灾难:战争、饥饿、政治运动早已不复存在,外界条件多么舒适优越,只要你能守住一颗平常心,寓教于乐,不和任何人攀比权贵和财富,你就能在校园里、课堂里、备课簿里、作业本里找寻到许许多多的幸福和快乐。把每天的感悟整理成文字,顺着笔杆,在日记本的空格里奔腾、跳跃,这就是享受人生啊。我始终坚守一颗自由的心,外在环境无法动摇它,我敬畏规律,遵守规律,在平凡的岗位上,高高兴兴、敬业乐业、有滋有味、从从容容,人生也就如诗如画、如歌如梦。

结语:魏书生一生探寻教育的的根本,努力实践真正的教育,创造了许多教育的奇迹。他的教育思想充满哲理和诗意,人生观积极豁达,他的德艺双馨,大爱情怀、大师风范成就了其非凡的业绩。他的教育理念和智慧引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原点,从而走向更崇高的境界。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