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感受来自屠呦呦的教育力量

时间:2016-07-11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而仅青蒿素的提纯,他们就做了190多次实验。在1971年进行的第191次青蒿提取物抗疟疾实验中,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随后,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复方蒿甲醚……多个青蒿素类抗疟疾新药先后诞生。他们的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来自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显国家实力,来自屠呦呦获奖的感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来自日本、爱尔兰的两位科学家,因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共同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晚,85岁的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通过电视得知了自己获奖的消息。

屠呦呦凭借卓越的成就与巨大的贡献,摘得了世界科学界最高奖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发来贺信,对屠呦呦获奖表示祝贺。面对获得诺贝尔大奖,屠呦呦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获得诺贝尔奖得益于集体合作研究的成果,功劳首先应该归功于国家,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科研工作,在抗疟疾药物研发中,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药方。她从中医典籍中汲取智慧获得灵感,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方法,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令全球上亿人获益。

1990年,60岁的屠呦呦到了退休年龄,但她不愿意放弃热爱的中医药研究工作,仍坚持带学生、主持课题。在研究青蒿素的同时,她将研究方向拓展到冬虫夏草、苦杏仁、大蓟、小蓟和红药等多个中草药药物品种,并在近70岁高龄之时开始探索抗艾滋病中药药物研发的新课题。

因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登上了诺贝尔奖的世界舞台,举国为之振奋。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这一奖项也是中国医学界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获得诺奖,您有怎样的感受?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表示:有些意外,却又不是很意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并非偶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在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期间,曾与屠呦呦共事8年。曹洪欣表示,获得诺贝尔奖是屠呦呦几十年心血投入和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从屠呦呦平时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到获奖后的感言,都真正体现了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大家风范。

“屠呦呦对科学的追求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 屠呦呦的老同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理室主任廖福龙感慨: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凭借对国家、对人民的满腔热爱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勇于发现、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令人敬佩。

“围绕国家需求,克服重重困难,屠呦呦老师多年执着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可喜可贺。这也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贡献。”与记者谈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如是说。

谈起屠呦呦老师四次落选院士,张伯礼表示此事令人遗憾。他说:我国现行的院士评审体制和机制值得反思。院士的构成应该是个“品”字,最上面的“口”字是事业,下面两个较小的“口”字是发表论文与得奖。论文和奖一定要托起事业,在干出事业时捎带发几篇论文获几项奖。不能唯论文论,要更多地看一个人的实际业绩。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