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上下沸腾之时,85岁的屠呦呦却显得很平静。家中,她和平时一样坐在沙发上。桌上,是她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为了发现青蒿素,屠呦呦与疟原虫“斗争”了一辈子。她大半生的时间与青蒿素为伴,至今依旧执迷不曾厌倦。
攀科学高峰,源于屠呦呦的教育力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句来自《诗经》的名句正是屠呦呦名字的由来。青蒿,这种扎根于山野间的平凡野草,与屠呦呦有着不解之缘。屠呦呦低调朴实,朴素无华,暗香隽永,堪称医药行业乃至科学界的楷模。捧得诺贝尔大奖,她的拼搏与奋斗带给我们怎样的精神财富与教育力量?
“执着、坚忍”,是同事们对屠呦呦品格的赞誉。多年来,专心于科研工作,屠呦呦并没有发表很多的论文。她的探索与实践说明,高水平人才团队与体制机制建设,是获得创新性成果的关键。而以需求为导向,发挥领军人才作用,构建团队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她从不谈及自己生活中的困难,而对青蒿素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中医科学院的发展却常常是坦诚建言,一针见血。” 曹洪欣表示,在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由于屠呦呦经常就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所以很敬佩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常主动征求她对工作的意见,并时常有意外的收获。
曹洪欣表示,屠呦呦的成功启示人们,要注重领军人才与走向世界的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在教育方面要注重面向基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适应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需求,要更加注重全科医师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更多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在分享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大奖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思考屠呦呦是怎样做到几十年如一日投身科研的。”曹洪欣认为,屠呦呦身上的三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爱国敬业、传承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不懈奋斗、勇于钻研的“钉子”精神;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勇于跨越、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烛光精神。
近日,屠呦呦记挂的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新进展,解决青蒿素耐药性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中医科学院已联合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机构,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报送了青蒿素的深化研究重大研究立项建议书,以争取获得国家更大力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