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能激活师生的生命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是人的标准化“生产工厂”。教师是生产者,学生则是“产品”。学校的活动是一个不断生产和加工的过程。现代教育观则把学校作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他们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刘校长是现代教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说,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我们的老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我们的产品也是人,这就对我们管理中的“人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注重细节、注重过程,如果我们只看重结果,忽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就可能极大挫伤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学生不同于物质产品,其学习基础、个性爱好、智能结构、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不可能要求教师“加工”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产品。学校管理创新之一就在于融合刚性制度和柔性情感,融合外在的制度约束和内在的自我约束。
刘校长丰富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进步的精神,它是贯穿整个人大附中的办学过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引领着学校活动的各个领域,为学生个性的尽可能充分发展创设环境,构筑平台,营造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释放和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乐园”。
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周建华:刘彭芝校长一再强调,办人民满意教育,着眼点是学生,而着力点是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创新的主体,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目标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生身上,“职业、敬业、乐业”是教师成才的“ 三部曲”。
让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能翻多大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工作得有尊严、有自由、有成就。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了解他们适合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并将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就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激情。
要为教师提供机会,创造教师成才的条件,尽可能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让教师有时间读书,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不能眼光短浅,校长在这方面如果不大气,学校就难出名师;培养名师还需要世界的眼光,井底之蛙成不了一流名师,要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