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

时间:2016-12-15作者:李鲁山来源:教育家杂志

四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好的做法要形成品牌、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在教育教学传统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和载体,我们一定要坚持,坚持了也是一种创新,并不是说一定要标新立异、要推倒重来。除此之外还有“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作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不能只要项目、要高楼大厦、要设备更新,关键要在师资队伍和教师成长方面加大投入,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动与静”的结合,你不能死读书,把孩子圈在教室里,闷着头看,闷着头写,不让他身心愉悦起来,这也不行。还有“点与面”的结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应时应景,只抓典型,不抓普及。抓“点”是为了促“面”,你搞个竞赛就那么几个人获奖有什么意义呢?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层层人员都受到教育和锻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还有“ 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如果实践只局限于学校里面,不走向社会,不参与实践,也是非常片面的。还包括“课上与课下”的结合,课堂是我们重要的教育教学载体,我们课外的活动做得又怎么样呢?包括现在最流行的在线教育,“线上与线下”教育也要有机结合,可以说在线教育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不可能代替课堂教育,它一定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我们在这方面运用得怎么样,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要做好初心人——理性要回归

 

好教育应该是本质回归的教育,是初心回归的教育,更是理性要回归的教育。理性回归方面,我个人理解,就是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系统全面辩证地看待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不能片面过激、以偏概全,不能近视、短视,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关心、支持我们的教育。

一是要理性地看待“教育公平”。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就近入学就是相对公平,有些家长没有在名校学区、好的学区内就觉得不公平,对教育公平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其实就近入学就是一种公平。发展民办教育也是相对公平,社会上也有些异议,民办教育高收费不公平,因为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补充,政府经费毕竟有限,在公办教育存量不变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来增加教育资源?你只有利用社会资本,让更多孩子享受教育资源。所以要正确看待教育公平,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有教无类,来解决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二是通过因材施教,来解决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三是通过各尽其才,来解决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

二是要理性地看待“考试与分数”。考试与分数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一切为了考试和分数就有错。应试没有错,但一切为了应试就有错。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不要考试和分数。很多人都觉得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待考试和分数的片面观念。素质教育也有考试和分数,不能一提素质教育就把分数考试对立起来。素质教育追求高分高能的分数,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分低能的分数,素质教育的考试和分数是高质量的,是高分高能的选拔,而应试教育是不被提倡的。这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刻苦学习的问题,一提应试教育,就觉得孩子很刻苦,一提素质教育,就觉得刻苦和它无关。这也是错误的观念,我们也要理性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好像刻苦学习就是痛苦学习,实际上刻苦学习不是痛苦学习,素质教育好像就不要刻苦学习了。我以为,刻苦不是痛苦,是专注,是持久,真正的刻苦是愉悦的坚持和专注,如果你没有做到愉悦的专注和坚持,那就是痛苦的,并不是真正的刻苦。在平时的印象中,刻苦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和素质教育无关,觉得素质教育就是轻松自在,就是低分高能,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是高分高能的教育。

三是要理性地看待“名校与名师”。很多人眼里,名校与名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和升学率。真正的名校应该是不功利、有理想、有理念、有内涵、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的学校。真正的“名师”是“德艺双馨”的教育人,是“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统一。

教育回归本源,伦理照耀学校,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的心灵之旅和精神之旅,是教育的诗意和远方之旅,更是教育的责任之旅和使命之旅。作为教育人,更应不忘教育初心,满怀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仰,燃烧教育激情,用教育的理想践行理想的教育,在教育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编辑 | 李鲁山)

上一篇:罗家伦的功绩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