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在一张白纸上做本真的教育

时间:2016-12-15作者:宋欣园来源:教育家杂志

盘锦市魏书生中学于2014年9月开始独立办学,虽然创立仅有两年多的时间,却吸引着不少省内外的教育同行来此学习、考察。

魏书生中学校长吴献新带着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校园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当谈到学校生源时,让我们心中颇感意外的是,从开学至今,魏书生中学的1760名学生主要来自附近两所撤并的农村学校,是辽东湾新区最普通的学生。他们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或留守的孩子,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其中个别孩子甚至从未接受过相对系统、集中的学习。面对最为自然的生源状态,如何顶住压力办好学校呢?

“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不能选择学生的原始状态。在魏书生中学,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我们也从来不因学生基础的好坏而将他们划分三六九等。”针对我们的疑惑,吴献新校长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在他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既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学生,就应该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让他们变得更美好。

继续深入校园参观,我们了解到,针对生源状况,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学楼,每走到一个楼层,映入眼帘的就是所属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细则。学校以“三个四”习惯为切入点,即食不言、寝不语、行有序、无秽语的生活习惯;会预习、练记忆、善筛选、改错题的学习习惯;高抬头、大摆臂、练长跑、有技艺的健康习惯。各年级确定了良好习惯培养的各项标准,让习惯的养成呈现不同年级、不同领域、不同训练点的分布。

习惯养成教育在校园中无处不在。走进学校食堂,有序与无声是它的标志。学生排队取餐秩序井然,整个食堂除盆盆碗碗碰撞的声音外,我们完全不会留有平日嘈杂与喧闹的印象。来到取餐窗口,我们看到台面粘贴着1、2、3、4几个序号,有些疑惑便向这里的工作人员询问。原来,学生只需用手指出序号编码来指定所选餐食,真正做到了有序、无声,这专属于他们之间的小约定早已成了学校食堂文化的一部分。孩子们将培养好习惯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成长中提升了自己。

班级文化建设是魏书生中学德育工作的缩影。每个班级依据本班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的文化主题。我们了解到,教室墙壁的布展权利会分给每个班级的八个小组,他们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学生还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解说员,通过对班训、班标、班歌、班花及花语的解读,强化班级凝聚力。我们来到九年级的一个班,“博学慎思,宁静致远”是这个班的班级文化主题。作为班花的绿萝花点缀在各个角落,让教室一片生机。教室里四十四张笑脸自信满满,八个小组组员声音洪亮,各显才能,展示着他们的组名、口号、目标,见证着成长足迹。

在吴献新校长眼中,真正的学校教育其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理想的校园和学生并不需要太多华丽辞藻的修饰,有的也只是简单扎实的作为与表达。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