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

时间:2017-05-03作者:李春霞来源:教育家杂志

摘要:“一带一路”是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及全球未来的大事,且已成为国家行动、世界共识。“一带一路”建设还将推动自由贸易全球化走向资源配置全球化。我们的未来寄托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反之“国强则少年强”。当代青少年是中国之未来、人类之未来,也是“一带一路”的未来建设者、世界和平的缔造者。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大格局中,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国家之命运、世界之未来。当代青少年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长并发挥作用?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等学校12名学子组成《“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课题组(简称课题组),用成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青少年参与是社会动员的创新模式。建议教育部在小学开设“一带一路”课程,在中学将“一带一路”列为研学内容,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建议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等部委在社会和企业层面,特别是在中央企业筹建中国“一带一路”大学,专门培训“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 当代青少年 社会融合 民心相通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经过3年多时间的推动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超出预期。在2017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现在到中国留学的青年学子超过一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在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发展,加强文化交流、成果共享,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此,中国确定了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当代青少年在“五通”中必将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研学、深耕友谊、赢得民心。那么我们以什么来保证青少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呢?

 

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当代青少年的关系

 

(一)全球化与“一带一路”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英国脱欧还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都使得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其实质是全球社会融合进程遭遇社会排斥的显像。在关键时期,中国将做出怎样的应对策略?2013年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格局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也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更是坚持开放合作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惠及世界人民并深受全球有识之士欢迎的倡议。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实际行动加快全球社会融合进程。3年多时间,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与4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为代表的金融合作继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事关当代青少年个人前途命运,更决定了国家之未来、世界之未来。

(二)来自人大附中的成功案例

青少年是国之未来,关心政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中国深化改革和全球化呈现逆潮等复杂形势下,也就是在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博弈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应时而出,应运而生。面对国家之大事、世界之大事,当代青少年理应积极参与,认真学习、领会“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开展研学,借此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好“添砖加瓦”的准备。来自人大附中等学校的12名学子以“一带一路”为研学内容,从青少年视角从不同专业和领域选题,创新了研究方式和研究主体,也创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课题组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筹备,2017年1月正式成立,3月顺利开题,将在5月进行研讨、12月以中英双语报告和论文进行结题。作为中国青少年之代表,他们此举获得了学校、专家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人大附中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成功尝试,创造了很多奇迹。作为课题总策划,笔者认为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世界、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同样重要。课题组的成立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动员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支持了青少年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健康成长、报效国家,主动融合、奉献全球……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