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三阶作文:走出作文困局

时间:2018-03-16作者:于溟慧来源:教育家杂志

 

第三阶:以“独我意识”为核心,“独”出心裁

繁体的“ 独”字,左边是“ 犬”,犬性好斗,多独居,本义是单独,单一;右边是“ 蜀”,是一种大眼之虫,喜欢独自盘踞在葵中,也有独个的意思。因此“ 独”字有“ 独一、特别”之意,“ 独我”的提出使高年级段更清楚地明确作文要富有个性,独出心裁,与众不同。

高年级以“ 独我意识”为核心。写出独特的、独立的、自由的、灵性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 我”,“ 独我”即有思想的“ 我”。“ 素材独我”“ 题目独我”“ 首尾独我”“角度独我”“语言独我”“体例独我”,写出作文“ 独我”新境界。

以“ 题目独我”为例,《三阶作文》中有六种“ 靓题”的方法:奇趣美、情感美、套借美、诗意美、悬疑美、孤独美。在拟题目的时候,三阶作文要求学生每次至少拟三个题目,然后请老师和同学点评,选择最好的一个,然后再下笔作文。

如写班里几个有意思的男生,就拟定了《我们班的快乐男生》《我们班的快乐制作人》《李家“ 三剑客”》《吾班有个李家将》等题目,最终在发表的时候,选择了《吾班有个李家将》。

《松树上的“鸭蛋”》《拖鞋的辞职信》《“偷吃”史记》《猴子王在我家》《给蚊子点赞》《我的“zui”老师》……一篇篇构思精巧、题目新颖的作品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多彩的小学生活在孩子们的笔下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一篇篇变成铅字发表在全国同龄孩子们的读物上。

我们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生的小学作文杂志就那么二三十本,每期一二十篇不等,杂志的编辑每天泡在作文的海里,在众多来稿中选中你的作文,说明你的作文是有亮点的,在全国同级段中是突出的,否则绝对不会发表出来发行到全国的。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发表,一定有可取之处。为了发表,一定会更有读者意识。发表以后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孩子们写作文,发表作文,还定期参与“ 作文我开讲”即“校园小作家”评选活动,讲自己的实践与收获,讲自己的学习与借鉴,讲自己的困惑与思考。发表了不少作文的王靖杰在妈妈的帮助下,还做出了精美的PPT,讲述自己的创作和思考。

在一节作文课上,第一个环节就是“ 网络联想”,老师说“ 一”,学生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想到的:“ 一发不可收拾”“ 一而再,再而三”“ 治国,一曰赏,二曰罚”……迅速编织出一张经典名句网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阶作文”的研发,给河南油田第五小学的师生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所有老师都参与进来,不断丰富着创生着“三阶作文”的内容。曾经有一个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孩子,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之后,在一节作文课结束的时候,一口气写了三篇作文追着交给老师要求批改。有的一个班58人全部发表过作文。就连一年级孩子的童言稚语也见诸杂志。有的班级周周推出“美篇”专集,在微信里广泛阅读与评点。五年级有个班,发表四五十篇作文的孩子十来个呢。

作文好比盖房子,词语意识就是先搬足够多的砖,细节意识就是教给学生砖与砖如何砌在一起才结实漂亮,“独我”意识就是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设计盖成自己想要的房子。

“ 三阶作文”有一个体系,三个核心,十大策略,若干技法,系列密码。

它是一个完整体系,一周一练,步步为营,踏阶而上。它是一个能力体系,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个性表达;它是一个动态体系,菜单设置,自由选择,按需而定;它是一本师生用书,遵循规律,下可保底,上不封顶;它是一本导学方案,师生共用,有法有例,可学可创。

学校研发配套课件,解决作文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老师们“ 搭桥”,让她们“ 好教”;为老师们提供“ 拐杖”,让她们“ 教好”。

三阶作文,踏阶而上。寻找若干切实可行的方法,把阻在作文路上的问题个个突破。学生也就站在了作文的新高度“一览众山小”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六年的小学作文教学,始终将三大核心作为首要理念,突破作文教学的桎梏。正像第五小学402班《作文集》前言那样:

写作文如同冲浪,对于不会冲浪的人来说,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海浪会胆怯;对于冲浪手来说,迎浪而上,那是何等快意。

三阶作文,让我们像冲浪手一样逐浪而歌!

                       责任编辑:吴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