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新时代呼唤教育家型教师队伍

时间:2018-03-20作者:葛道凯来源:教育家杂志

中共中央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第一次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发展的意见,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意见》提出,“要培养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队伍”,“要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江苏是教育大省,正行进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培养造就一支教育家型教师队伍,既是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也是新时代的热切呼唤、全社会的共同期盼,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江苏自2009年率先启动“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旨在为加快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促进全省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这正是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体现和大胆实践。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8年来,累计遴选了200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为他们成为人民公认的教育家奠定了基础。工程受到教育系统的广泛关注,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新时代呼唤教育家型教师队伍

 

一是提升了培养对象综合素养。培养工程鼓励培养对象在教育教学中探索研究,提炼教育思想,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教育名家,如唐江澎校长的“教育成全人”、蒋建华校长的“负责任的教育”、芮火才校长“建设自由学校”等教育思想,秦晓华老师的“诗性语文教学”、朱占奎老师的“简中求道高中数学教学”等学科教学主张。在2014年国家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第一期50名培养对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得了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

二是探索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制定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指南》,形成了管理、培养、考核“ 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和“ 政府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提高”的培养机制。制定了理论素养提升、实践模式构建、走近学术殿堂等九大系列培养计划,提高师德修养,拓展教育视野,创新教育理念。如2017年,既安排培养对象走进浙江大学,开展“ 感受学术前沿”学术周活动,又赴泗洪、宝应等基层县市,开展“牵手农村教育”活动,了解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帮助农村学校诊断问题。

三是引领了一批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根据培养要求,每位培养对象均建立了工作室等学习共同体,带动区域内名师名校长队伍的发展;部分培养对象还担任了乡村教师培养站的领衔人,在全省乡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培养工程的引领下,各地也广泛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如苏州的“姑苏人才计划”、无锡的“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常州的“草根教育家”、镇江的“1358”工程、泰州的“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以更大的力气做好这项工作,在工作创新上谋突破,在成果积累上求丰富,努力把培养工程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全力支持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我们要培养的人民教育家最终是教育实践的创新者,学习与研究需要服务于改进教育实践。因此,在注重培养对象学习与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培养对象的教育实践创新。要鼓励培养对象制定科学的教育实践改革项目计划,并为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和专业支持。要为培养对象的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组建合作团队,使他们真正能够把精力集中到实践改革上来。

全力完善培养工作的制度设计。要建立学术支持制度,包括专项课题研究、学术假、培养对象教育思想专题研讨等,为培养对象的学术研究提供智力和组织支持。要建立跟踪联系制度,做好学校、社会及行政部门的协调工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与学习提供适时的帮助。要建立个性化服务制度,针对不同培养对象专业发展和实践创新需要,提供适切的专业、经费等服务。要尽可能地提高培养对象的经济待遇,使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能够潜心于教育理想追求。

全力做好培养经验的推广应用。在不断完善“ 工程”实施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培养活动的同时,要不断总结工程实施的经验,通过人民教育家成长的个案研究探索教育家成长的规律、分析教育家办学的实践特征,进而指导教育家培养工作,提高人民教育家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培养更多的人民教育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责任编辑: 孟令豹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