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伴随意见的出台,覆盖全国62所高校的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开始实施。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所承担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探索”的“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获教育部肯定,2018年将在全国近30所高校全面推广。“六年一贯制”如何培养卓越教师?这一模式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卓越教师又将给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该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作东,探究这一模式背后凝聚的创新智慧。
对标卓越,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记者:“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获教育部认可,并在全国近30所高校推广。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是怎样一种培养模式?
杨作东:“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也叫“3+3”模式,是我校从2016年起,在原先的“4+2”和“3.5+0.5+2”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体现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本科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有机衔接的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方案。我们面向语文、数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方向,选拔具有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潜质的学生进入这一本硕贯通项目。“3+3”模式可分解为两个阶段,前3年为本科学习阶段,后3年可分为“1+2”,这里的“1”就是本科第四年,也就是本硕衔接阶段。进入项目的学生,在此阶段完成本科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需修读部分研究生学科类与教育类课程。在其后的两年中,学校还将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学科专业研究训练和卓越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训练。
这一模式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坚持实践能力培养置于全程,研究能力训练贯穿始终。通过大类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基础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行动相结合,以嵌入式实践、教育志愿服务、沉浸式实践、顶岗支教、反思性实践等系列实践活动一以贯之,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学学科课程专任教师及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记者:应该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南师大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开展这项工作的呢?
杨作东:其实,从2005年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开始,我们就在不断深化综合性大学背景下教师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创新。2014年,在承担了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 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之后,我们的改革和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最终,在2016年,我们结合“4+2”“3.5+0.5+2”等不同的衔接模式中普遍存在的本硕“ 衔接”不充分的客观情况,提出了现在的“3+3”模式。
这一模式的目标就是构建“本硕融通、强化基础、锻造能力、协同培养、双向卓越”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知识扎实、能力突出,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成长为“未来教育家”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同时,为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提供经验与专业资源,为综合性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示范性案例。
交叉融通培养,构建协同育人场域
记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南师大是如何让“六年一贯制”扎实、高效地落实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呢?
杨作东:我们把“六年一贯制”的培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分阶段进行,形成“三阶段理论学习+二阶段教育实践”的交叉融通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使理论和实践不再像过去那样孤立地展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通培养。各阶段的任务既注重卓越教师素质发展的全面性与整体性,注重德、知、情、能的内在联系,又有阶段性侧重,使师范生的知识、师德、师能在不同阶段呈螺旋式上升,且前后观照,相生相长。
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之前,这一阶段我们侧重宽广的基础知识学习,分文理科大类培养,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培育教师需具备的政治素养与人文艺术素养。第二个阶段是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至大学三年级全年,这一阶段是专业知识与教师素养初步养成阶段。主要是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并开展嵌入式教育实践和教育志愿者行动,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与技能的养成,打下扎实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大学四年级全年,这一阶段是专业基础双向强化学习和沉浸式教育实践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本硕衔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在三年本科师范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涵养卓越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及学科专业素养。第四个阶段是研究生学习上半程的学科专业研究训练阶段。侧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训练,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前沿的学习与研究,突出实践导向的教育理论学习。
最后一个阶段是研究生学习下半程的卓越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阶段。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性教育实践,赴优质学校接受中学一线名师指导,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现实问题,为成为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做好全面准备。
记者:这一创新模式无疑会对学校原有的教育机制、运行机制等形成挑战。南师大是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的呢?
杨作东:作为全国最早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之一,南师大具有能够有效整合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较完善的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一支理论水平高与实践能力较强、专兼职相结合、能够满足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需要的高质量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与此同时,我们在全省100余所知名中学建立了实践基地,建立了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学“三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我们的实践基地办学成效好、师资力量强、教改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教育实践提供充足的岗位、充分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有力地保障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校也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我们诸多实质性的保障和支持。
三级评价体系考核,筑牢“卓越”品质线
记者:新的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然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与之配套。南师大如何对进入“六年一贯制”项目的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杨作东:南师大一向重视加强本科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在教育硕士培养中,我们遵循“论文+教育实践能力评价”的学位审核要求。一方面,强化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要求学生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凸显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档案袋分析、技能测评等多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对于进入“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学生来说,毕业时除了按照上述要求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之外,还须通过“南京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评价中心”的档案袋评价、现场评价及综合实践创新评价等三级评价体系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南京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项目结业证书”。因此,这个证书是极具含金量的。
持续开拓创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记者:未来针对卓越教师培养,南师大还将有哪些规划?
杨作东:我们将继续实施和优化“六年一贯制”项目:一方面学校将在教师教育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成立改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协同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将提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将项目与教师资格证书改革进行衔接,通过该项目考核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实现研究生毕业证、教育硕士学位证、教师资格证三证合一。
此外,我们还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游学、驻学机会,让学生能够多维度、多面性感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对新时代国家在教育领域强调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等重大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
记者:随着《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教师队伍建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您认为,未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杨作东: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完全采取职业性的教师培养模式,而是沿用以师范大学培养师资为主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集中的培养方式将长期主导我国的教师教育,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教育而言,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知识的分享也越来越容易,因此,未来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将不再是知识的传送,而是更高层次的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创新、优化我们的教育,去应对新的诉求,去引领未来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