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本刊记者周少凯)由《教育家》杂志社、光明教育家书院、人民教师网主办,科教传媒协办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10月20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学者、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重塑青少年精神世界。

(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李功毅主持会议)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张世平致辞)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致辞)

(活动现场)

(北京教科院课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群做专题讲座)

(与会代表认真听专家报告)




(会场一瞥)
本刊讯 (本刊记者周少凯)由《教育家》杂志社、光明教育家书院、人民教师网主办,科教传媒协办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10月20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学者、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重塑青少年精神世界。

(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李功毅主持会议)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张世平致辞)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致辞)

(活动现场)

(北京教科院课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群做专题讲座)

(与会代表认真听专家报告)




(会场一瞥)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