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郑孟状: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让学生鲜活起来

时间:2020-01-07作者:郑孟状来源:教育家杂志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郑孟状

本科教育是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放眼当下,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

加拿大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格兰·琼斯(GlenA.Jones)曾指出,大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问题置于大学机构和高等教育系统治理的核心位置。因此,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层面,系统推进“网络+课程”“师资+课堂”“创新+深造”“创业+竞赛”改革,让学生实起来、忙起来、动起来,进而让学生生命鲜活起来。

 

郑孟状: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让学生鲜活起来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郑孟状

 

推进“网络+课程”改革,让学生实起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近些年来慕课的兴起、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在课堂中的应用,引发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力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进“课程+网络”的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形态的课程资源和内容,让学生学习方式丰富起来、学习内容充实起来。

一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教学空间,对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智慧教室、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建设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设立数字化教学研究实验室,建立教学远程观摩室与教学分析室,推动在线课程运行;构建先进、高效、实用、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环境,为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小班研讨教学提供硬件支撑。二是强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着力打造一大批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支持鼓励教师开发新形态教材。三是建立课程准入、淘汰与奖励机制,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实现优课优酬,逐步淘汰低阶性、陈旧性、教师不用心上的“水课”。

 

推进“师资+课堂”改革,让学生头抬起来

 

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必以一流的本科课堂教学为基础。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教师是课堂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是高质量课堂建设的关键,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教学团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让学生鲜活起来”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以一流教师打造一流课堂,着力推进“课堂+师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课堂抬头率。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改善学缘结构和地缘结构,汇聚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名师大家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二是全面落实教授全员给本科生授课制度,推动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让更多优秀教师为本科生授课。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传帮带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四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落实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构建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设立教学型教授制度,积极引导教师加大对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投入。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鼓励教师变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进活力课堂建设,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二是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三是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

 

推进“创新+深造”改革,让学生忙起来

 

创新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学生深造主要是指国内考研和出国(境)学习,是挖掘个人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范式,着眼于培养“敢闯会创”的创新型人才,深化“创新+深造”改革,以创新的思路、科学的谋划、务实的举措推进学生深造,让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学生深造率是评价高校学风优劣、就业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应该以强化学生深造为抓手,推进创新教育,进而培育创新人才。一是鼓励学生考研深造。建立健全考研深造工作激励机制,强化对在考研深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以及学院的激励,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加强自习室、研讨室等建设,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激励学生出国学习。要通过设立学生出国(境)专项奖学金、开拓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免费开设出国拓展课程等举措,为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供良好的平台与丰富的选择。

 

推进“创业+竞赛”改革,让学生动起来

 

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对于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专业知识,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创新创业大赛或学科科研竞赛是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

高校应着力推进“创业+竞赛”改革,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竞赛强能力、促创业。

一是转理念。高校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主动型、超越式、完善人格的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并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把对创业的内涵认识提升到创建事业的高度,结合学科发展和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树立用“创业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重实践。实施分层次、全覆盖的创业能力提升训练方案,建立分层递进式的创业实践支持体系,组建双创新军,全面培育、孵化高质量的创业项目,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产业技术、学术前沿成果带入课堂,促进“产创融合”,支持学生尽早投身科研竞赛,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实现“科创融合”。三是抓协同。坚持“部门-院系”协同,鼓励二级学院更多自主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培育项目工作,建好创新创业导师发展学校;坚持“课内-课外”协同,建设基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师生发展共同体;坚持“校-政-企”协同,共建专兼职创业教师队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学科专业、部门院系、课内课外、校政企多方协同的育人格局。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2月刊 总第204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