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东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谢寅波
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都在传承自身基因的同时,不断适应外界变化而实现自身的进化。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发展的速度越快,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大学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引领未来变化,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实力和水平,实现自身价值。
对大学自身来说,不管未来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有多少可能,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核心职能,是大学“遗传”的最基本、最重要基因,而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则是人才培养最基础的组织形式,教学变革和知识体系创新是未来大学发展最本质的变革。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
深化教学变革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交融。当今,借助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史无前例地连接在了一起,金融网络、交通网络、能源网络、制造网络、物流网络等各种网络交织耦合,世界经济、跨境贸易、全球生态以及疫病防控等全球性议题日益复杂,文明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更加频繁,跨国跨境企业、政府非政府间合作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各种力量的加入,使得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更具有挑战性。这一切需要大学培养能从复杂问题中迅速抓住核心,进而提出切实解决方案的人才,培养出有敏捷洞察力、创造性思维、系统整合能力、实践执行能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的人才。
科技进步越来越趋向于交叉。今天,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被打破,作为总体性的知识更加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知识的产生和获得更加具有跨学科的合作行为,科技的最前沿之处已是专门化和高深化程度最高之所在,同时也是综合化与融合化程度最集中之所在。这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同时拥有通宽性学科视野和某一领域深度训练的学科能力,既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宽广视野、能够驾驭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的能力。
教育活动越来越趋向于交互。现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工业时代的烙印,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递”,老师与学生是“主从”关系。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在与外界的信息交互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成长。“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师生是在“从游”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的真正精髓就在于教师与学生甚至包括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共同的认知体验,好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和合作者。
深化教学变革是大学适应发展的需要
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将出现规模化、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等特征,教育理念也将呈现出关注平民、个性、包容和开放等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培养机制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知识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体系的创新。高等教育的繁花似锦和多姿多彩,必须借助由各具特色的教学变革触发的大学多样化发展才能实现。
解决优质资源不充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由考生想上大学转换为想上“好大学”的需要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庞大的社会基数和更加富裕的人群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会迅猛增长,只有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根本之策。这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大学的教学中挖掘更多优质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教学变革是我国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不断释放,但大学在以知识体系创新为引领的群体性教学改革上尚无根本性突破,虽然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触及教育革命的本质,尤其是触及教与学深层次关系的教学变革还相对较少,还不够系统,教学内容尤其是工程学科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跟上社会生产实践的步伐,培养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未来人才的任务依然艰巨,亟需建立知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的良性教学生态。
科技进步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当今的大学生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生活方式,拥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提供了海量在线的知识,高度智能化的检索功能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率的信息管理,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课堂的预习,这改变了传统的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知识搜集的过程,可以帮助教育教学组织者进行教学过程的重新整合,学生不必等到了课堂才知道要学习什么,完全可以实现线下的预习,再带着学习心得和疑问来到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翻转”。智能技术为学习的实时反馈提供了支撑,可以随时获得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真正难点,提醒老师的适时介入与引导,从而将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认知科学为教学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如今,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已经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认知和学习科学为高效率学习提供了方向,用以指导大学的教学变革。新的认知和学习科学更加强调理解性学习,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理解新知识。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转化、知识间的关联、问题的反思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真正提升学习效果和实践中的举一反三。
技术进步为教学变革提供了评估反馈机制。人才培养效果的显现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评价应当放在更长的周期中来考量。有些毕业生在毕业一二十年乃至几十年后才成长为长江学者、杰青,成长为院士,还有从政、从商等等。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有不同的人才评价惯例和标准,但一般都需要长时间的检验。因此,对教学和人才培养,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维度和时间跨度上进行审视。职业成就固然在考察视野内,社会贡献、文化成就甚至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应该体现在大学教育的长期效应中。现在,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将更多指标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也有了更完善的评价理论和更丰富的评价方式,为大学教学提供更全面的反馈。学校基于社会和雇主反馈有助于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力量,还是来自大学自身的内在动因和学校广大教师的内在动力。
对未来大学教学变革的思考
未来来教学变革需要增强问题导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小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大到国家和民族,都是在不断地解决和回答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中发展的。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生命得以延续、文明得以传承、科技得以创新、社会得以发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理解问题、如何更好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学提供了更加高阶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标准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产生和宇宙的演变,可以用宏观经济模型解释和预测经济周期,也可以通过需求层次理论模型指导人们怎样理解幸福。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一些现代的、抽象的科学知识,这曾经是大学的专利,将知识分门别类,系统地、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被视为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千万不能忘记,掌握知识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如何运用知识回答和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真谛。
未来大学需要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准确提炼问题的能力。未来的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更复杂的难题、更多的可能和不确定性,学生未来面对的将是更新速度更快的职业角色,因而,大学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敏锐的察觉变化的能力。这需要拥有在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和反思的意识与思维,这无疑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以关注。
未来教学变革需要强化项目抓手。未来大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一种“通”的精神,即在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枝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跳出学科的边界,摆脱学科不断深化的专门化的束缚。因此,必须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将所有课程联结起来。这条线就是知识的链条,它联结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联结自然科学课程、工程技术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艺术审美类课程,联结知识类课程和实践创业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很好的选择之一。在教学变革中引入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以项目的形式引入教学实践中,通过项目完成知识脉络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引入教学的过程需要经过整体设计、辩证解析和慎重选择。项目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它们是否能够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对项目的引入进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选择必要的课程去学习,或者去图书馆和通过互联网学习,自己把握学习的进程和节奏,将知识获取和知识内化合二为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锤炼能力,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构建。
在项目化教学中,所有的学习都将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学习推进的思路、把握的知识信息、所处的认知阶段、面临的问题都将不同,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以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经且将深刻改变人们的学习时空、学习方式、教育群体、教育形式乃至大学形态。新技术尤其是智能科技更加具有交互性,通过提供更加容易理解的可视化呈现和更高效的教学过程感知,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更快地获得反馈,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并为项目本身的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创新的基础依赖于科学研究。自洪堡以来,教学与科研结合成为了现代大学的基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重大科技工程的组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依赖于跨学科、跨领域,甚至是跨国家的合作。国际空间站、大型强子对撞机、人脑工程、超大规模地球探测和深空探索计划等大型科技计划,需要几个甚至十几、几十个国家的来自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甚至是人文艺术等几乎所有学科领域的知识来共同解决。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这些特点一方面要求大学要发展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并将科技的成果更快、更有效率地应用于社会;另一方面要求大学培养出既能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宽广视野、能够同时驾驭不同学科知识并将其联系起来的综合性专门人才。大学需要依据这样的原则,重新检视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更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变革。
综上,大学需要彻底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学教学变革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学习模式,问题导向、项目抓手、学科交叉、汇聚研究将成为未来大学教学变革的主要方向。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2月刊 总第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