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在从各方面影响着中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此次疫情对其心理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心理。
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疫情,正在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倘若不去关注,这种心理问题便会成为一个个隐患,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在疫情下建设孩子们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
突然公共卫生事件,顾名思义,就是指突然发生并且对社会的公共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重大疫情、传染性疾病、群体的不明原因疾病以及重大的事物中毒等伤害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事件。
首先,对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该明确一点:它是一种社会应激源,而应激源会导致人的心理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可以分为急性和创伤后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冲击。有可能会产生意识障碍、感知迟钝,甚至产生强烈恐惧、精神性兴奋以及人格的变化或分裂等。
其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其他事件在影响心理方面有特殊性。在事件开始初期,由于对它的认识处于朦胧、探索阶段,因此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存在疑问,并且不可控制的产生怀疑、焦虑;在事件爆发阶段,人们开始处于恐惧的最高峰,对身边有关事物产生高度怀疑,同时容易轻信他人,心理对疾病和健康有了极大的反差;事件结束之前,人们普遍活在焦虑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对待疾病、身体的不舒适过于敏感、恐惧。
未成年人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机、人格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即心理发展水平和生理的水平发展达不到平衡,因此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产生更深的心理伤害。但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实施积极有效地措施、建设,就能够比成年人更好的走出心理问题。
二、疫情引发未成年人心理焦虑的因素
心理的被动性。被动性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得不被限制:限制活动、限制工作、限制娱乐、限制范围等等。例如,武汉被封城、其他各省对于人口的出入进行限制;人们对于疫情的各类信息无法判断导致思维受限制;不能如往常一样随意出门、不能看春节档电影、不能在公共场合不戴口罩的走动等等。
上述限制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更严重。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而突然产生的各类限制让他们爱动、爱玩的天性受到沉重打击;对疫情的片面了解让他们产生过度的悲观、恐惧,使他们在受限的同时更加焦虑、苦闷。
时间的未知性。对于限制,人们的第一想法一定是:什么时候能够解除限制?作为未成年人,他们对于事物的耐性以及承受度较为弱,因此他们对于解除限制在心理中更加期待。由托尔曼的期待价值理论可知,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一次次的推迟限制周期、一次次的延迟出门时间后,未成年人心中的动机便会由于期待的磨灭而削弱,致使产生消沉、冷漠等情绪。
社交的失联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于大多数人最大的影响在于限制。未成年人处在社交的发展阶段,然而本次疫情的无差别对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断开、失联。处于一个密闭的社交环境下会不断加深他们的烦闷、躁动、抑郁,再结合前面所述的限制、时间的未知,使得心中恐惧感、消沉感与抑郁、烦闷交织。因此对于孩子们心理建设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疫情下未成年人在心理建设的立足点及目标
(一)心理建设立足点
①帮助未成年人的心理预见一个准确的时间:
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首先要给与他们一个“期待”。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早期的动机驱力理论旨在说明:“驱力→行为→消除紧张,满足需要”的过程;动机认知理论中的期待价值理论,同样在说明期待是达到目标的决定因素。因此,给予未成年人一个特定的、准确的“期待”时间,能够让他们产生正向的心理动机,走出心理问题。
②建立疫情中与他人的社交:
由前文所述,未成年人目前处于社交需求的高峰期,在疫情中建立起如同平常的朋友联系,能够转移孩子们对于疫情的恐惧感、消沉感,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同时,在联系中,他们能够暂时忘却时间,消除一部分时间未知性对于心理的影响。
(二)心理建设的目标
①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找到疫情生活的重心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我们处于一个被动的受限状态。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目标,首先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
如:安排一个每日生活日程表;
保证每天学习一定感兴趣的知识;
调整今后的学习方向等。
②重新建立、恢复生活秩序
社会需要秩序,生活同样需要秩序。疫情下的社会秩序产生了部分波动,此时稳定生活秩序至关重要。对于未成年人,需要让他们明白不是盲目的做事情、胡思乱想就能解决焦虑、解决疫情的。让他们明白,越是需要秩序的时候,越要恢复自己日常生活的秩序。
四、对未成年人的具体心理建设策略
(一)给孩子们灌输对疫情“长期作战”的准备
此次疫情的发展,目前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变化。但是作为国家、公众的角度,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
此时,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应对疫情发展的最好心理暗示。即便是疫情有了不好的发展,孩子们在心理上也有所准备不会产生较严重的应激后果。
(二)让孩子们学会利用“时间节点”
在疫情中,最让孩子们抓狂的便是时间的未知。此时,不妨利用时间节点法,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恐惧与消沉。
时间节点法就是对未来的某个节点进行期待。例如,半年后的这个下午,一切疫情相关的不好事物肯定过去了。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来说,这种方法能够起到很强的安慰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此过程中安定内心。例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的身心投入到作画中;喜欢看电影、动画片,就让他全身心地去看;喜欢发呆,就允许他坐着看看天、看看地。
让孩子们利用节点之间的时间,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提升自己、沉浸其中。
(三)避免、消除孩子们的“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有其临床意义的解释,然而对于目前面对的疫情,替代性创伤有其新的定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受到大量灾害的信息,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从而在心中承受了无法排除但是又不属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创伤。
科技发展使得互联网、自媒体十分发达,未成年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因此,有大量的疫情信息涌入到他们的脑海中,孩子们的心智、思维不成熟,容易受其他人的苦难影响,如同自己亲临现场一般。内心便会产生痛苦、绝望。
长时间无法排除、消化,对于身心发展的影响巨大。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远离信息源头。
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如前文所述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成年人讨论疫情时注意避让孩子;尽量不让孩子了解到严重的疫情信息,但要让其懂得严重性。
(本文作者系北京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丽泽分校心理教师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