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疫情过后,学校应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地方

时间:2020-03-18作者:胡利盛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不经意间瞥向办公室窗外,与学校同龄的百年重阳木已悄然吐露新芽,虽然那芽儿还是那样细小,还没有形成一树的嫩绿,但是春天来了已是不争的事实。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本该热闹的校园沉寂了一个多月。

学校始终是生命成长的地方,也许在往常,我们这些教育者的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帮助孩子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拓宽视野、学会学习等方面。而今面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正确认识学校的意义,认识教育的真谛。复学后,学校应成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心智不断提升的地方。

 

让学校成为身体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保证复学后的校园是一个绝对安全的、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地方,这需要学校做好如下准备。

第一是物资储备。我校在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指导下,已准备好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医用手套等防护用品,至少满足一个月的使用量,确保教师自我防护到位。学校开展了学生口罩储备量调查,而且政府部门已在储备学生口罩,开学后可以随时提供给购买口罩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学校准备了84消毒液、酒精、洗手液、免洗洗手液等消毒清洁用品,能够满足一个学期的使用量,购买了枪式体温计、红外线体温仪等,用于班级日常体温检测和入校体温检测。

第二是场所准备。学校建立了两个“隔离留观室”,分别位于学校两个校门口,可以立即对体温异常或有其它身体异常状况的进校人员实行隔离,并随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所在街道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学校规范了卫生保健室建设,按照有关规定配置卫生器材,全面检查维修校园内的通风设施,全面清洁学校空调,全面巡查校园及周边的安全情况。目前,学校已经对校园中所有场所进行了消毒,并计划于开学前五天再次消毒。

第三是专业人员准备。学校与街道卫生院签订合作协议,确保“一校一医”。同时,有层次地对全体教师、后勤人员进行防疫专业知识与疫情期间校园管理流程、应急预案等培训。

第四是健康管理和教育准备。学校出台了《瑞安市实验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瑞安市实验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瑞安市实验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一日流程》等十个文件,以保证开学后校园安全有制度保障。学校通过问卷星等线上工具,建立了师生体温每天两测、健康档案每日一报制度。学校给校园各个关键节点配备口罩回收专用垃圾桶,出台了垃圾分类教育方案、开学第一课健康教育方案,制定了楼层“防交叉减集聚”管理措施、《瑞安市实验小学午餐安全管理措施》,确定了大课间以班级为单位在指定地点活动的办法,强化课间广播操、手指操、运动小游戏的管理,同时注重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时加强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态度的培养。

 

让学校成为心智不断提升的地方

 

校园应该是学生心智不断提升的地方,当前,学校需要科学衔接疫情“中后”两个时间段的学习。

首先要梳理疫情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一是“空中课堂”教学质量梳理。疫情期间,学生近两个月的时间都是通过“空中课堂学习”,其课时数量远少于学校正常教学时间,学习方式则是单独面对屏幕,缺少师生交流互动,任课教师是来自全市范围内的教师,教学内容尽管有“空中课堂指南”规定,但是因授课教师个人见解不同,选择的自由度大,系统性相对较差。开学后,学校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去梳理、分析、评价“空中课堂”的教学效果。各学科备课组应结合“空中课堂”典型课例,对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和单元形成性测试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科学评价,为有效进行教学衔接提供依据。

第二是疫情中综合实践成果分享。为丰富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学校于2月14日推出了“疫情防控期间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推荐”,倡导并组织学生在家参与探究式、项目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括“家务小达人”“指尖上的美食”“种植小达人”“小口罩大学问”等项目。学生返校之后要对活动成果进行整理展示分享,既提升学生防疫技能、培养良好习惯,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是抗“疫”六个一德育活动总结。疫情期间我校推行了抗“疫”六个一德育活动,即“养成一个好习惯”“感恩一名医务人员”“组建一支玉海志愿队”“打造一个班级特色节目”“设计一个玉海志愿服务小队logo”“评选一批疫情防控好少年”。开学后,学生将进行活动成果展示,并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

其次是研究疫情后教学衔接策略。第一是建立教学衔接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教学衔接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统一领导分析疫情中教育教学情况,统一制定疫情后教学衔接方案。学科指导小组由学科分管领导、学科骨干、教研备课组长组成,研究制定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方案。

第二是制定“一科一策、一段一法、一组一接对”教学衔接措施。“一科一策”是指每个学科“空中课堂”教学的方式、内容以及效果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科应该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学科实际的集体备课、课堂互听、练习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一段一法”是指年级段长要综合级段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学生负担情况,科学合理分配学习任务,避免学科偏向、负担不合理现象。“一组一结对”是针对学生“空中课堂”的学习效果,对于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按照程度和知识类型进行分组,由教师或者优秀学生予以帮扶学习。

第三是推行密切跟踪、及时调整机制。疫情后教学衔接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学校要建立密切的跟踪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任课教师要利用“课堂线上评价APP”及时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备课组要及时关注学生课堂、家庭作业质量,年级组要科学设计、安排分项有序的形成性监测,从而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堵漏补缺,尽可能保障每个孩子学习质量。

最后是创新疫情后德育活动方式。疫情之后,学校可能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减少聚集、避免交叉的管理方式,这会给学校德育造成很大困扰,因而创新疫情后学校德育活动方式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第一是探索“班为主”德育的新模式。班级是学校最为核心的组织,自然也是德育活动实施的主体。疫情之后的特殊时期,班级更加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学校推行“班为主、组为干、段为辅”的德育活动组织模式,逐渐形成“一班一品、一组一项、一段一特色”的良好局面。“一班一品”是指每个班级在学校办学思想和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资源优势打造班级的德育品牌,形成班级共同的价值追求、活动特色。“一组一项”是指班级内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特长按照“同组异质”和“同组同趣”的原则组成相关活动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的德育主题项目,制定计划,在教师、家长或者校外辅导员的引导下开展活动。“一段一特色”是指在“一班一品”“一组一项”的基础上形成年级段的特色,从而构建起学校疫情后德育的新模式,形成学校德育的大特色。

第二是探索“大德育课程”落实新途径。我校“4411大德育课程”体系由“四学——学军、学农、学工、学创意;四节——读书、艺术、科技、体育节;四礼——孙诒让诞辰礼、入学入队礼、国旗纪念礼、毕业少年礼;四社——红领巾广电社、孙义燧创新班、小明星艺术团、忠义街服务队”和“一整套玉海基因传承课程”“一系列日常行规养成教育”构成,在疫情后将会遇到落实的时间、阵地、组织形式等新的困难。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化整为零”“时间扩容”、“线上线下结合”等手段。“化整为零”,要结合“班为主”的策略,以班级为主体推进德育课程的落实;“时间扩容”,是指适当拉长活动时间,同一时间内多项活动同时进行,学生按照自己实际需要选择参与;“线上线下结合”,则是适当减少线下聚集,增加线上展示,每个班级推出班级公众号,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过程、成果予以充分的线上展示,形成新的德育活动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就和所有危机一样“危中有机”,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会成为促进教育管理者形成新观念、赋予学校发展新动能、推进育人效能提升的一次绝好机会。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