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教育家》杂志2020年5月刊第2期

时间:2020-06-23作者:编辑部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教育家》杂志2020年5月刊第2期

 

卷首语·JUANSHOUYU

01 劳动教育要触碰学生心灵/蔡雷

05 视窗·SHICHUANG

06 速览·SULAN

封面·FENGMIAN

07 劳动教育成就美好未来/吴爽 周丽 彭瑞敏

11 立足新时代,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周丽

14 没有劳动的教育是残缺的/吴爽

特别报道·TEBIEBAODAO

17 点亮孩子的“孤独世界”/本刊编辑部

18 孩子的孤独,你懂吗/本刊编辑部

20 青少年的“孤独怪圈”:认识与应对孤独/ 王乃弋 静鑫凡

22 如何在独处中学会成长/陈祉妍

24 推开世界的门,让孩子走出“孤岛”/王梦茜 李香玉

寻找大国良师·XUNZHAODAGUOLIANGSHI

29 穿越“ 无声世界”,瞭望“ 巴别塔”上的桥/王梦茜

先行者·XIANXINGZHE

32 邱志杰:艺术教育是为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李香玉

走进智慧教育·ZOUJINZHIHUIJIAOYU

35 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加速双向融合发展/陈拥贤

声音·SHENGYIN

38 弹性复课:为后疫情时期复课提供灵活性/詹泽慧 钟柏昌

40 新就业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施炜

42 生态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构建/沈晓鹏 苑大勇

关注·GUANZHU

44 留学大众化低龄化,背后是怎样的考量/李香玉

47 留学低龄化需理性看待/何玲

49 走向中国教育自信/胡东芳

治校·ZHIXIAO

51 构建全阅读课程,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徐俭堂

52 阳光“三原色”教育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刘奕

54 夯实文化根基,让校园足球自然生长/叶湘瀚

实践者说·SHIJIANZHESHUO

56 劳动教育如何在学校做“真”做“实” /于慎秀

58 让课堂还原个性化学习生命形态/乔长虹

60 战“疫”战高考,教育不掉线/陈国清

61 新媒体视野下,学校德育创新机遇何在/ 李志强 方东林

62 校外教育如何筑牢“五育”根基/王亚萍

64 疫情下“在线教育”的第三种选择/林昳

66 “双师课堂”催生线上教学新样态/张凤荣

68 打通教育围墙 汇聚成长力量/段丽菲

70 停课不停学,智慧教育助运城学子自主成长/陈晓冲

71 选科走班带来的新课题/毛普义

72 网课时代,应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迎接/易弛程

探索·TANSUO

B1 师生齐抗“疫”,线上展“枫”采

B2 战疫情,砺初心

B3 线上线下同教学,弘德益智共前行

B4 用心守护,为爱护航

B5 “发现课”的战“疫”新样态

B6 “疫”路上的“晨光少年”

B7 战“疫”教学,使命有我

B8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看见我们的责任

B9 线上教学,开拓德育、体育新阵地

B10 同抗疫情,学习别样精彩

B11 不忘初心,创新线上教学

B12 非常课堂,成就别样精彩

B13 “空中课堂”接地气

B14 家校共育,为在线学习搭起桥梁

B15 为学生开出有温度的网课

B16 线上教学+ 实训课程,职业教育有新探索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