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家长咖啡厅”: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治理实践模式

时间:2020-07-27作者:唐西胜来源:教育家杂志

文/唐西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 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论述为科学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另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多方协同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然而,当前家校一体化实施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家校合作理念更新不够,家校合作意识意愿不强;家校地位关系不平等,较多的家校合作属于外生性学校主导模式,家长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家校合作较多地表现为事务性合作,而不是基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合作;家校双方彼此交流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连续性,活动零散,且家校沟通缺乏深度对话交流;家校合作水准不高,成果难以分享与共享等。

基于对家校一体、协同育人德育价值的科学认知和对当前家校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把握,2019年3月杭州市下城区“双新名师智慧空间站”与区德育研究室合作打造了促进家校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创新载体——“家长咖啡厅”。“家长咖啡厅”倡导“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育人,是立足社区、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探索,也是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尝试。

 

“家长咖啡厅”是以提升家庭教育治理水平为目标的创新型实践探索

 

“家长咖啡厅”:在对话中寻求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家长咖啡厅”即借助“ 世界咖啡”的理念,以咖啡为互动媒介,在第三方空间——“ 咖啡厅”,家长、教师、学生和专家共同围绕家庭教育议题开展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寻求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创新型家庭教育治理实践模式。“世界咖啡”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方法,是团队协同共进的高效工具,是“用对话解决问题、找到方案”的学习方式,在一种真诚互利和共同学习的精神下把人们齐聚一堂,通过营造朋友聚会式的休闲氛围,使背景各异、观念不一,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能够围坐在一起,进行心无障碍的轻松交流和畅谈,使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集体的智慧。“家长咖啡厅”的创建和运行借鉴了世界咖啡的核心理念。在运行过程中,学生作为家庭教育议题的当事人和主人翁,能够直接、开放地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讲述事件的真相,或是表达自己的诉求与观点。家长作为家庭教育议题的直接相关者,既能作为议题的发起人,表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也能及时分享自己对某些议题的经验与态度,在平等对话中增长家庭教育的经验。教师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能够从家校协作的角度,为家庭教育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指导。专家在这一模式中则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和科学的立场,为家庭教育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引和建议。“家长咖啡厅”作为一个小微的学习型组织,是以提升家庭教育治理水平为目标的创新型实践探索。

倡导多元协同参与、平等对话、实践导向和共建共享的理念。一是多元协同参与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改变以往家校协作模式中教师与家长两类主体的单一互动,引导家庭教育议题的真正主体——学生参与到家庭教育活动中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入高校专家,为家庭教育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提升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二是平等对话理念。强调各类主体均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改变了以往家校协作固定在学校、家庭两端操作的模式,选择在第三方场所——“ 家长咖啡厅”轻松平等地开展交流活动。

三是实践导向理念。强调家庭教育议题以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真实的情境性问题为主,通过各类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寻求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摆脱以往家校协作中理论性过强而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弊端。目前实施的“幼升小路上的惑与解”“家有学娃小升初”“读懂青春期收获小欢喜”等七个主题都是家长遇到的现实困惑与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是共建共享理念。强调打造德育共同体,构建家校一体、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动员多方力量,整合智力、人力资源,共商德育话题,共建德育载体,共享对话成果。 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形成的集体,在“家长咖啡厅”这个新的集体中,参与者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集体智慧的形成,共享彼此资源的“ 溢出效应”。

具有多元参与性、平等对话性、科学有效性和实践导向性的鲜明特点。多元参与性是把学生、家长、教师和专家这四类主体共同加入家长咖啡厅中,每个人为“问题解决”提供多元视角与思维,协调整合多方资源,创造智慧碰撞的契机,为形成集体智慧奠定良好基础。

平等对话性是学生、家长、教师和专家四类主体均以家庭教育问题为中心,立足于各自的身份与经验,平等地开展对话。倡导“ 大众教育大众的理念”,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当“先知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倾听者、学习者和建言者。 发挥场景的隐性价值,开辟学校、家庭之外的“ 第三空间”,以“咖啡厅”为环境特色,让参与者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和“ 心理自由”。成员之间相互分享、相互理解、相互启迪,在共同探究、彼此协作中达到对探讨内容的深层理解,形成解决个人问题的集体智慧。“家长咖啡厅”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主持人和主办者角色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和建构者。

科学有效性是通过中小学一线教师和高校专家的引入,既为对话增加了实践经验的指导,也为对话提供了科学理论的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家庭教育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长咖啡厅”强调参与者问题梳理、案例提取和充分准备,鼓励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对话”,确保活动的科学有效性。

实践导向性是围绕家庭教育现实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展开讨论,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实践性,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摒弃坐而论道,避免专家“一言堂”的讲座灌输,规避过多学术化理论的输入。

 

“家长咖啡厅”: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治理实践模式

 

“家长咖啡厅”的运作流程、运作原则及运作机制

 

“家长咖啡厅”的运作流程。一是设定情境。即明确“ 家长咖啡厅”的主题,确定家长、教师、学生和专家等参与者,并考虑好运行时涉及的外在因素(如时间、场所、设备、记录等),考虑事后的评价及跟踪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好宣传与分享。

二是创设平等友好的氛围。开辟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营造热诚欢迎的环境,一种让人们感到舒适、安全、能坦诚交流的学习环境。

三是开展小组圆桌对话与互助活动。4~6人分小组围绕主题分享个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经验和困扰,并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下重点的观点和看法。桌长负责组织讨论。

四是组织集中交流活动。各小组推荐2~3个代表将本小组的主要困扰、主要观点、解决办法等进行汇报,并鼓励其他组贡献自己的经验与观点。

五是专家支招。专家就本次咖啡厅主题以及对话、互助的结果,发表观点,智慧碰撞,高位引领。

六是收获、分享共同的智慧与成果。将“家长咖啡厅”的会谈成果及时梳理,通过网络平台或资料汇编等方式,实现区域家长、教师共享,较好指导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

七是改变与行动。活动结束后,家长、教师、学生乃至专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并通过网络群组分享个人的改变、实践成果以及遇到的新困惑。

八是总结与改进。

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运行的运作原则。一是多样化场景选择。建设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两种形态的“家长咖啡厅”,形成线上、线下多样化场景选择,并达成优势互补。 场景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根据不同主题、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条件等,如新冠肺炎防疫抗疫期间“居家学习”的学习情境下,以“做个不焦虑的家长”主题打造“云家长咖啡厅”。“云家长咖啡厅”一方面保持了线下“家长咖啡厅”的基本组织方式和流程结构,另一方面,增加了网络围观的参与圈层,较大规模地实现了咖啡厅的扩容,受益人群增大。

二是综合化协同实施。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的各自优势,综合运用多种学习形式、策略、媒介与方法,提升“家长咖啡厅”的参与度、辐射度及运行质量,实现效益综合化、最大化。筹备的前期,话题的征集、问题的梳理、参与人员的报名等,主要通过网络方式完成。中期实施过程中,“家长咖啡厅”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满足个别家长的个别化问题和个性化需求。活动后期,成果的分享与传播在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同时开展。

三是资源化平台建设。基于“互联网+”建设“家长咖啡厅”网络资源,保证家长、教师乃至学生常态化访问。 线上有资源,是开展“家长咖啡厅”混合式运行的前提。 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家长、专家以及部分学生共同开发直播互动课堂,制作微课( 录播课),开展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多路径汇聚“家长咖啡厅”的网络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另一方面,组织人员筛选、整合、链接网络开放的优质资源。

四是绩效化过程评估。“ 家长咖啡厅”线上、线下运作过程与结果都要以“ 预期”为目标,做好过程和结果的监控、评估,进而不断改进和优化其组织工作,提升主办者、参与者、志愿者等成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家长咖啡厅”参与者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最终达成促进实践转化、绩效改进和价值创造的目标。

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家长咖啡厅”平稳、持续、高效的运作,需要各方有序协同,需要机制、制度与文化的有力保障。

一是“一体化”协同机制——“家长咖啡厅”的保障机制。 “家长咖啡厅”是家校一体化的实践产物,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具体的项目、载体、路径和方式创新,是对国家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制度的落实与夯实。协同育人机制为“家长咖啡厅”的现实存在与长期运行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政策环境,为教师、家长、学生、专家以及志愿者等多方的积极参与,并以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场地、经费、宣传等社会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自愿自助机制——“家长咖啡厅”的运行机制。“家长咖啡厅”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特征的学习团体,在人员的参与上秉持平等自愿的原则,并以此凝练了合作、对话、分享、服务的意识与共识,降低了成员的交流成本以及“家长咖啡厅”的运行成本,保证了常态化运作。更为重要的是,自愿自助机制的建设,彰显了“家长咖啡厅”的公益性与价值性,践行了一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生活。无论是活动的参与者还是志愿服务者都享受着“成全他人、成长自己”带来的乐趣。

三是质量监控机制——“ 家长咖啡厅”的反馈机制。“家长咖啡厅”作为一个自愿自助平台,能否吸引更多的家长、学生参与,能否受到校、家各方欢迎,能否达成举办的目标追求,关键看质量,重点在反馈。因此,以目标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就成为“家长咖啡厅”不可或缺的一环。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与监控的前提。

“家长咖啡厅”运行质量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活动效率,二是实践效果。活动效率重点包括以下指标:活动方案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参与活动的人数、结构与预期的一致性,参与者所持问题的真实性,对话、分享的积极性与有效性,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与可操作性,环境营造的满意度,主持人的表现,活动小结与资料整理,宣传与传播情况,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效果包括以下内容: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有所加强,教育理念一定程度的更新,家庭教育的能力有所提升,将“家长咖啡厅”对话所学在家庭教育场景中真实应用,呈现一定的效果。质量监控和评估采取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定向跟踪观察法等方法。特别是定向跟踪观察,主办者组织专家、部分家长代表等对具有典型性、价值性的问题以及家长的相关解决方案进行持续跟踪,以了解家长的实践效果。主办方及时提炼与研究其中好的经验与发现的新问题,最后形成专题成果并与大家共享。质量监控的情况适时反馈给主办方作为改进的依据。主办方将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个人而言,质量监控作为优秀志愿者推评、家长优秀教育案例征集等活动的主要依据。

 

“家长咖啡厅”的实践应用价值及改进方向

 

“家长咖啡厅”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在理论方面,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家庭教育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家庭教育单一地由学校主导性引导、家长和教师两类主体对话的模式,创新性地把家庭教育的主体——学生和理论界的专家引入对话中,形成了“家—校—生—专家”协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治理新格局,将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家庭教育研究,也为家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贡献力量。在实践应用的价值方面,由于这一模式倡导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情境性问题解决,较好地帮助家长处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现实性难题。平等对话的氛围也极大地提升各类主体的参与意愿,改变了以往家校合作等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家长参与意愿低、参与质量不高、合作性弱等边缘性参与的状态。另外,由于这一模式操作较为方便、简单,在实际推广和组织过程中成本较小,轻松愉悦、平等交流、实践导向以及专家的科学指导都对这一模式的实践推广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模式设计和实践运行方面的改进。一是对话议题的系统化工作。要努力从某一维度出发,系统、有序地构建对话议题,进而增加“ 家长咖啡厅”运行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模式运行成果的整理工作。三是运行流程设计的细化和优化工作。四是模式的推广工作。今后,应考虑如何将本模式推广到更大的社区和家庭范围,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情境不同的社区等也是着力点之一。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