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布局智慧教育,把握未来教育发展先机

时间:2020-09-18作者:黄硕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线上教育教学是如何顺利开展的?复课开学后,线上教育给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近日,在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信息化进展交流活动中,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表示,和平区教育局多年来重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应对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现在确实到了思考智慧教育的时候,教育生态正在向着不远的未来迈进。”

 

提前布局,应对疫情从容不迫

 

2月10日,天津市和平区共34所学校、7万名学生、6千多位教师一起,在和平智慧校园平台上“开课”,当天平台点击量冲破了321万次。6月10号,平台点击量已达两亿多次。

和平区开展在线教育的实践,获评人民日报科技战疫“十大教育服务类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成功入围在中国教育智库网和腾讯教育联合主办的“教育科技‘战疫’优秀创新应用案例”。

漂亮的成绩单的背后,是和平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厚积薄发的结果。从2017年8月开始,和平区采用“和平智慧校园”作为提升全区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主要路径。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与腾讯于2018年5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已经形成全方位深度合作格局,联手进行深度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到来时,和平区的国办校已经全部开通了“腾讯智慧校园”,6所没有建设线上教育平台的民办学校,也紧急启动完成了“腾讯智慧校园”开通工作。在2月10日线上开学之前,和平区内所有学校都做好了软件和硬件的准备。

近年来,和平区教育信息化取得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和平区应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提供了坚实基础。实际上,这次全域覆盖的在线教育在和平区得到了成功实践。

 

抗疫经验,加速推动智慧教育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态势,九月复课开学,学生重返校园,教师回到了教学“主场”。这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智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给了教育工作者不少启示。

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卢冬梅认为,线上教学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人们对线上教育的质疑。“以前很多人认为线上是没有学习的,但现在他们发现,线上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泛在学习”的理念得到了认同。

复课开学后,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轰轰烈烈的线上教育是不是就这样呼啸而来,戛然而止?对此,卢冬梅给出了否定答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学校教育必须重视互联网的作用。”简单的知识可以在线上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无法掌握的知识难点则通过线下教学来予以解决。

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深度挖掘方面,线上教育拥有线下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校可以精准掌握学生学情,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就有了现实可能性,而这在大班额的线下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卢冬梅认为,因材施教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教育应当从经验走向科学。”

此外,线上教育可以突破年龄、班级、学校的限制,为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揭示了未来教育的图景。卢冬梅对此信心十足:“未来全国的孩子,甚至是全世界的孩子,只要对某个话题感兴趣,都可以在线上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形成教学共同体。疫情期间,和平区268位骨干教师倾力合作,共同设计制作了超过4000个“微视频”课程资源,并在全区共享。打破了以往教学资源的流通壁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利用。卢冬梅说,在共建共享的机制下,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特长,与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生产的不同环节,共同打造出精良的教学资源。“这给我们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将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智慧教育,把握教育发展先机

 

什么是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和平区对未来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止。“我们必须早做思考,早做准备,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明建平认为,智慧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高超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例如,可以通过教育大数据给学生全面精准画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目前和平区已经拥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平智慧校园”和校园管理平台“和平智联校园”,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治理效能。和平区教育发展的下一个战略是搭建一站式的学习平台“和平学习场”,卢冬梅介绍道,“从关注教育相对外围业务,逐渐聚焦于课堂教学,提供融合教、学、数据采集分析多种功能的一站式平台。”

未来已来,明建平表示:“教育生态的改变已是近在眼前,我们要拥抱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以未来的眼光审视当下存在的问题,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