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师心理亚健康切莫“头痛医头”

时间:2020-10-28作者:俞晓东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亚健康现象在教师队伍中越来越普遍,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思维混乱、焦虑、恐慌、神经质,更有甚者会产生自杀念头……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目前,不少地方已针对教师心理亚健康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但碎片化严重,起不到综合治理的效果。笔者认为,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开展系统治理,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对症下药:建立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新制度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职业价值,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增加了职业压力,让教师陷入多重矛盾之中——

一是家长高期望与公共信任危机之间的矛盾。从个体来看,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教师充满期望,但同时又不充分信任教师,一有风吹草动,就充斥着负面的公共舆论。最近发生在南京一中的家长让校长下课就是典型案例。可以预见,这一事件必将给南京一中的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二是教师职业特点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扮演着为人师表的角色,被视为圣人、能人,在这种光环下,不得不掩藏自己的喜怒哀乐,并被迫承担许多非教学的任务。然而,教师的待遇与职业地位却未能提高。这种反差,会引发教师不良情绪。三是教师个人职业成长与当前政策导向之间的矛盾。当前各地都很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但大部分经费和资源集中在对名师的培养与奖励上,人为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使很大一部分教师在竞争中处于失败状态,从而产生心理失衡。

以上矛盾的积累,很容易引发教师心理亚健康问题。当然,心理亚健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在问题发生之前,就用制度堵住漏洞,并通过打补丁的方式不断改进,使制度适应时代新变化,就能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是拓展适应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新内容。时代在变化,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内容也应当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对学生成长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在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的同时,出实招给教师减压、减负,引导教师在新的竞争时代,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专心从事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新形式,通过地方立法制定诸如《教师心理健康保护条例》等规章文件,用以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二是建立全面、立体、系统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新制度。针对目前制度的碎片化问题,在制度架构时,要变碎片为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贯通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新制度。从内容上看,既要清理和调整影响教师心理的有关政策与举措,又要建立符合新时代教师成长规律的支持体系;从层级上看,既要建立从社会、政府、学校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又要建立鼓励教师终身从教的激励系统;从机制上看,既要有鼓励竞争的名优教师选拔机制,又要有促进全体教师健康发展的保护机制。

 

公共援助:提供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新福利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建立让全体教师受益的心理健康公共福利机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一种新型操作样态。

教师心理健康福利也称为心理援助计划,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政府为教师设置的一个系统性、福利性的法定心理援助项目,旨在帮助教师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教师自我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以及韧性或挫折的复原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及合法权益。教师心理健康福利包括建立健全的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诊断(含咨询、治疗)、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软硬件设施、教师心理健康医疗保障等。全球教育领域第一个正式的教师心理援助计划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罗格斯大学和密苏里大学。2005年,南京市秦淮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师心理援助机构,服务对象是南京市学前与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的来说,教师心理健康福利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各地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完善。

一是积极培育承担教师心理健康公共福利的新机构。教师心理健康福利的实施有赖于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尤其是面向教师的专业援助机构——它不仅要具备国家规定的心理专业要求,还得熟悉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学校运行的基本规律及教师的工作状态。就目前来看,我国此类机构欠缺,需要加大培育力度并严格监管。一方面,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援助社会化服务作为公共福利的重要内容,重视相关机构的培育,鼓励其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与服务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此类援助机构的监管,督促其持续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明确此类机构的资质评估、建设标准、服务范围、行业监管等内容,确保服务质量。

二是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公共福利的保障体系。打破传统的福利观,通过制定地方规章等形式,把教师心理健康公共福利纳入教师福利体系之中,明确福利待遇,规定享受的费用标准。建立从初级保健、中级保健到专业保健的教师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初级保健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承担,通过课程学习、心理辅导、拓展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完成;中级保健由区域部门组建的相对专业的机构来承担,主要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处理消极情绪及精神健康问题;专业保健由外部专业机构完成,及时对教师进行心理障碍与临床心理治疗。心理保健的所有费用都纳入教师福利体系,确保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福利长效机制。

 

自我修复:突出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新环节

 

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有一句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它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同样,正确认识自我也是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前提之一,主张教师通过学习与感悟调节自我心态,进行自我修复。

自我修复是在经历外部刺激后形成了修复机制,并合理运用这种机制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教师心理自我修复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自助的过程,即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个体自我意识的积极努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加以调节和解决,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修复是改善教师心理亚健康的有效途径。

一是帮助教师提升心理自我修复的能力。心理自我修复的前提是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高工作自信心。同时,心理自我修复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如学会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学会倾诉个人烦恼、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学会放松的技术、学会悦纳自我、学会利用个人兴趣调节情绪等,做到主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坚持专业熏陶,把心理自我修复技能纳入教师培训,让教师学习专业心理知识、掌握基本心理调节手段与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强化教师自我修复意识,提高教师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要另辟蹊径,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培养业余爱好,通过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教师的心灵得到放松,同时搭建平台让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是为教师创建心理自我修复的环境。首先,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积极改善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减轻教师非教学的负担,让教师有尊严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要建立积极的学校组织系统,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与校园环境,注重人性化管理,关注教师精神生活,不断满足教师精神需求。最后,要加大教师心理自我修复的硬件建设力度,高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宣泄场所等,为教师释放压力提供环境与条件。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洁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