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构建教育领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体系

时间:2020-11-05作者:王湘蓉来源:教育家杂志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

 

精神卫生被称为国家的“橱窗”,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水平考量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已然出现,很多人不同程度出现各类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期的儿童青少年,其心理健康问题频出,被忽视的精神卫生领域亟需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加强关爱帮扶、加大宣教力度、完善健康信息、开展心理测评、加强心理疏导和随访管理、做好重点人群危机干预、推动心理热线平台服务七个方面的工作措施。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并明确了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防治知识宣教;二是开展筛查评估;三是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四是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五是强化心理热线服务;六是及时开展心理干预。

随着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政策,该领域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使我国精神卫生事业未来充满希望。如何擦亮“橱窗”?记者就精神心理卫生等问题专访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

 

构建教育领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体系

 

《教育家》:陆老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精神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疫情暴发以来,您多次前往武汉,并参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中心建设,现在又成立了“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可以谈谈相关工作吗?请问疫情对武汉民众精神健康是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教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是否造成了影响?

陆林: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中心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创建,该中心将对疫情后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开展全面诊疗和康复工作,其建立不仅有助于降低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提高武汉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利于继续开展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不断提高精神心理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疫情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治疗、康复、研究等综合能力。该中心的成立是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国心理疏导方案的重要举措。

疫情对全国人民,尤其是武汉民众的精神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项包含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约5万人的网络调查发现,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左右,湖北省居民尤其是武汉居民上述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省市。从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问题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有的患者身体康复了,但被亲友歧视,不被接纳,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这一传染性疾病时,相比于普通人群,儿童、青少年处于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的时期,属于最脆弱的人群之一,更容易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应激情绪。同时,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学校停学、外出减少、活动空间狭小、作息不规律、没有同龄伙伴等原因,容易导致儿童发脾气、心情暴躁,亲子矛盾激化。随着学校延迟开学、网络授课的开展,教师需要学习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给教师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我们希望“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中心”和“疫后综合征工作室”的成立,能为武汉人民的心理健康做好临床诊疗和服务工作。

《教育家》:您刚才提到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了广泛的影响,普通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通过干预和治疗得到改善,那么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及干预方式有哪些?

陆林:随着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我国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然有部分人群的应激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最终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社会功能显著受损的精神心理疾病。目前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及干预方式包括危机事件应激团体晤谈、眼动脱敏与信息再加工技术、创伤为核心的认知行为治疗等。总体原则是进行及时干预和针对性治疗,根据不同人群心理危机问题的特点采取不同干预方式,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个体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发生后要在最短时间内开展个人心理危机干预与指导;全体受灾人员支持团体,要求受灾人员群体进行简短的小团体讨论、有效合作、共同减少急性应激症状;家庭危机干预,对于丧亲人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干预治疗。

《教育家》:目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后,国内大中小学已陆续开学。请问开学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如何调适,学校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哪方面的工作需要重点关注?

陆林:此次新冠疫情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学校延期开学,虽然采取了“停课不停学”方式,但学生开学后恢复到课堂授课,仍有可能无法适应课堂教学。比如,有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针对这部分儿童青少年出现的问题,首先需要保证他们规律的作息,每天7~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还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其次,要让他们对学业、生活的改变不过度焦虑,允许他们自我调整、适应一段时间。最后,要加强他们与亲人、朋友的沟通,告诉他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在学校方面,首先要做好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开展危机教育,让学生学习基本卫生应急自救及心理疏导等知识,掌握自我调整和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精神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和应对压力和心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精神心理问题。对教师、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抑郁、失眠、焦虑等各种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表现,能及时识别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及时的疏解和干预,并在无法处理时转介给专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并提供指导。

《教育家》:您提到了转介问题,现阶段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转介制度并不完善,您是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转介机制及危机干预制度的制定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陆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多方协同,在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要能快速、及时地识别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执行规范而有效的转介制度,个人建议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制定和颁布规范化的有关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转介机制及危机干预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可对转介对象的评估标准、转介时机、转介原则、转介流程等给予详细、权威和规范的指导。转介机制需遵从快速转介、主动干预、及时干预、长期随访、为当事人保密等原则,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

二是学校结合自身情况事先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和预案,与具备危机干预处理能力的专业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快速、流畅的转介通道。在完成转介的过程中,首先由学校心理咨询师或教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程度做初步的评估,当发现原有工作的模式难以取得效果,或当事人也感觉教育与咨询效果不佳时,或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明显超出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训练与能力范围时,或学生出现紧急的精神心理状况时,应及时转介至专业机构,由精神科医生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或精神心理问题做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三是中小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量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人员,由当地政府部门或精神卫生机构组织定期培训,并将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转介机制融合至人员培训之中,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育家》:作为教育领域重要主体的老师、家长,精神心理卫生也不容忽视,您对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建议,其中重点应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陆林: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想法是要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和指导方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危机应对制度,以处理突发危机,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安全及维护社会秩序。

一是要构建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体系,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危机教育课程。大家都很清楚,各种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之前有一定的征兆,心理健康和危机处理知识的储备有助于在危机发生前后快速识别并做出及时的干预。

二是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储备专业人员。针对这支队伍,要开展定期培训,使其掌握常用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手段,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有序、高效地应对各种问题,在危机发生时能快速开展宣传、心理辅导等工作,并能提供及时的、针对性的干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还应充分了解有效的转介机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畅通的诊疗途径。

(作者:本刊记者王湘蓉)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