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当王章印走上三教堂学校的讲台时,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辈子守在这里。一转眼,近40个年头过去了,王章印从一名乡村代课老师“熬”成了常驻校长。
采访时,王章印言语朴实,他说自己不是教育专家,没有什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用心做好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就是他所认为的教师的价值,也是他最幸福的追求。
回到最开始的地方
王章印生长于斯的村子,位于邯郸市临漳县杜村集乡,因古时曾矗立着儒释道三座庙堂,得名三教堂村。高中毕业后的某天,村里学校的校长找到王章印,说初三的英语教师外调,请他到学校代课。与大学失之交臂的王章印,接受命运的指引,从此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当时,学校有小学6个年级6个班和初三年级1个班。王章印担任初三40名学生的科任教师,同时教授英语、历史和地理三门课。踏上讲台之初,面对学生,王章印十分紧张。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他常在上课之余去听老教师的课,慢慢地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上课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王章印的第一届学生与他年龄相近,师生相处融洽。他犹记得,有几个学生特别聪明,但学习不怎么认真,爱搞恶作剧。这届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一个继续读书,倒有几个经商或入伍参军。回想起这届学生,王章印总感觉有些失落。
送走初三毕业生后,王章印开始教一年级。当时的小学都是大班额,每班近70名学生。“小学生很是天真可爱,上课时他们一个个坐得很端正,读得很大声,写得很用心”,这让王章印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45块钱。那个年代,村里同龄人初中毕业以后去当建筑工,每天大概能挣7块钱,一个月就是一两百元。王章印从没有想过离开。“教学生是一种乐趣,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谈人生、讲道理,感觉很满足。”王章印坚持代课十多年。其间,他积极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培训,到外校听优秀教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995年,王章印参加了邯郸市教育局组织的民师转正考试,成为成安师范的一名学生。2年后毕业,他被临漳县教育局分配至杜村中学。开学一个月后,原来的校长再次找到他,说学校准备招收初中生,成立初中部,希望他回去任教。王章印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就这样,他又回到了自己教学生涯开始的地方——三教堂学校。这次回来,他一干就是23年。
“我教的只是周边几个村的学生”
从教多年,王章印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这四个字需要用心去领会,用行动去实践。
“教学,从来都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是带着学生探究知识、授人以渔的过程。”教学中,王章印采用“当堂问题当堂清,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如教授几何课程测量实物高度的内容,王章印带着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让学生在做中学。任高年级教研组长期间,王章印提出把教学课变成实验课或动手课,并在全校推广实行,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担任校长的王章印仍坚持上讲台,承担着数学教学工作。
王章印将教育理解为“扬长”——“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也有着各不相同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长善救失。”对学生,他倾注了三“心”——爱心、耐心、细心。
多年前,王章印班上有一名叫陈小帅的学生,上课多动、不认真,是老师们公认的“问题生”。因与科任教师发生冲突,陈小帅一度决定放弃求学。王章印细心分析他的特长、特点,耐心说服,把他劝回了学校。陈小帅后来顺利考入高中,并被山东美术学院录取,如今已是一家建筑装潢公司的老板。
学生张忠星步入初三紧张的学习后,突遭父亲意外去世的打击,一下子对前途失去信心。王章印无数次家访,与他谈心,唤醒他的求知欲,让他找到生活的目标。中考冲刺阶段,王章印自费给张忠星购买学习资料、交纳中考报名费。张忠星不负重望考上高中,并在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石家庄铁路学院,现在成了一名铁路工程师。
学生杨明波,聪明、上进,学习上一点就透,但因体弱多病,初中三年常常不在学校。王章印利用课余时间,隔三差五为他上门补课,同他唠家常,畅谈知识和理想。王章印的关心与帮助让杨明波深受鼓舞。后来杨明波考取了厦门大学。如今回乡过年,杨明波总不忘来看一看自己的恩师。
“教育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成为拔尖人才,而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让他们未来能够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王章印坚信“酸甜苦辣皆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迎来送往一届届学子,细数教过的一个个学生,王章印说,自己谈不上桃李满天下,他教的只是周边几个村的学生。但他始终觉得,“当老师很荣幸,自己从事的是一份了不起、受人尊敬的职业”。
搞建筑的“泥”校长
2003年11月,王章印接到学区通知,校长因病需长时间休息,由他接过主持学校工作的重任。自此,王章印开始了教师兼校长的工作生涯。
“我从当校长开始,一直没有停止搞建筑。”上任后,为了给师生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条件,王章印对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建。在持续多年的改建过程中,王章印付出了很多精力与心血。
2016年,学校新建教学楼,由于教学楼设计尺寸较大,学校面积较小,教学楼落成后学生活动范围会很狭小,校园的整体布局也会很不美观,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教学楼整体向后坐落至少3米。而新楼址后方是附近十几个村民开垦的荒地,教学楼向后移,必须经过村民的同意以及村委会的表态。
王章印挨家挨户去“磨嘴皮子”,经过20多天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村民们和村委会的同意。没有动用一分钱经费,学校成功向北征地986平方米。
2017年暑期,因雨水较大,学校的4个专用教室和1个仓库(均为泥瓦屋),变成了危房,里面的教学设备必须马上转移。来不及找工人,王章印叫上家人、邻居和几个老师,一起充当搬运工,用了近一周时间才把设备搬完并重新布置好。转移过程中,天气潮热,蚊虫叮咬,泥水溅满身上,但王章印丝毫不敢懈怠,唯恐再下大雨给学校造成损失,耽误学生下学期开学使用。其间,恰逢学区校长来校督查工作,学区校长跟王章印走了个碰面差点没认出他,说:“王校长成了‘泥’校长。”
17年间,在王章印不懈的努力下,三教堂学校陈旧的校舍全部被推倒,依次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和崭新的幼儿园。校园环境逐年变好,学校日益焕发生机。
作为校长,王章印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讲原则,求进步,图发展,精业务,行和谐”。例如,以前学校评职称、评优由教师投票推选,形成了本村教师抱团排外的不良风气。王章印当校长后,取消投票,改为积分排位的形式,用工作实绩说话,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通过制度留人、感情留人,王章印带出了一支和谐稳定、团结友爱的教师团队。同时,他也鼓励年轻教师多出去转一转、学一学,当个名师,以后能够到县城、市里或者更大的地方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
近年来,随着生源不断流向城里和民办学校,三教堂学校的“生存空间”日益被压缩。如今,学校只剩下小学6个年级的180名学生以及50多个幼儿园孩子。为了留住学生,王章印经常带着班主任家访、为学生送教到家,让家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用心、真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秋季开学,学校生源不仅没有流失,还新增了20名学生。“ 学生留住了,就能形成一个链条,带来教学质量的稳固和提升。”王章印说,学校教学成绩在拥有20多所学校的杜村学区里名列前茅。
近40年来,学校旧貌换新颜,学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给王章印的人生带来的无限激情。还有4年就要退休的王章印现在仍在为学校、为师生不遗余力地付出。他说,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奋战在乡村教育一线,守望心中的乐土,用爱培养人才,用心奉献教育。
(作者:本刊记者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