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铸牢民族团结意识的青春实践——保定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探索

时间:2021-04-27作者:朱然、郎景玲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体力量,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民族学校更是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保定市民族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特色课程和独特做法,已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外化在行动上,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认同和深化巩固的有益探索。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校教育担负着文化培育和文化认知的重要使命,而课堂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主战场。初中阶段课程增多,知识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通过深入挖掘各科教材,梳理出每一科目每一章节的民族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认知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和现状,让同学们体悟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各民族团结进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点滴中培育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及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历史课堂上,学校用好突出的标志性事件,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历史英雄人物、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等事件;戚继光、林则徐、张自忠等人物;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元勋” 精神、“女排精神”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历史事件、人物和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体现,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通过历史发展来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课堂上,课本里《驿路梨花》《木兰诗》《社戏》《使至塞上》等许多优秀的文章,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教师对这些课本里的民族故事、民族文化进行深挖,指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使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部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鲜活的民族融合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家国天下》《少年正是读书时》《有朋自远方来》等文章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们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爱国情绪,体会到文化认同感,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深化,让他们从文字中体会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千年文脉。

在地理课堂上,祖国各地的地形地貌、饮食习俗、服装服饰、物种庄稼等,本身就是一部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见证史,这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直接感悟;在艺术课堂上,同学们通过绘画,把不同民族的美丽和魅力落在一幅幅图画上,通过音乐欣赏、乐器鉴赏和演奏,体会民族音乐作品的魅力,这些方面都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强化,培养起学生“爱我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认识。

学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是民族和睦相处的前提,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延展,民族团结特色课程实现了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境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引导其将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内化于心,这些实践都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同学们认识到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为培养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搭建平台

如果说知识是量的积累,那么情感的外现就是在知识基础上量的质变。欧阳常青先生在《学校教育视域中的国家认同教育》中提到:“一个人获得了关于国家的知识,并不等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并一定能外化于行为,国家认同行为的持续表现需要个体积极、真实体验的强化。”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学校为同学们搭建起各类平台,进行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教育。

从读一本爱国书籍、讲一个民族故事开始,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高质量阅读,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学校以班级、年级为单位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讲故事比赛活动;举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亲子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等活动;学校网上教学系统开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观点,谈理想说收获,鼓励学生将自己录制的短视频发布到平台空间面向全校师生交流;学校通过民族团结主题的手抄报、绘画、剪纸、书法、歌曲、舞蹈、手工作品等展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最具特色的是,学校积极发展毽球、蹴球、陀螺等民族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民族团结杯陀螺比赛、省民族团结杯乒乓球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多次获奖。学生们在各类实践平台上,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他们每个人都化身一粒一粒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工作中,学校还注意到校园文化建设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推动作用。学校发挥功能室、走廊文化、楼梯文化、校园文化墙的育人功能,张贴民族常识、民族风俗活动、各领域卓越贡献者的展牌,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从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和首要任务。不同方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的主线,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铸牢民族团结共同体、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也必将促进民族学校的更好发展。

(作者:朱然、郎景玲)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