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沈阳市苏家屯区全力打造劳动教育引航区

时间:2021-09-26作者:林樯 刘燕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9月26日,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局在沈阳市青少年农学研基地举行“三维鼎力,五育并举——苏家屯全力打造劳动教育引领区启动暨劳动教育基地签约仪式”。会上,苏家屯区教育局与沈阳市青少年农学研基地就劳动教育基地签订协议,竭力打造劳动教育引领区。来自辽宁教育学院、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社科联、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局等等相关部门领导及各界代表逾20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沈阳市苏家屯区全力打造劳动教育引航区

 

苏家屯区教育局局长郭志美表示,苏家屯区借助地缘优势开启了“三维鼎力,五育并举”的教育新征程,打造沈阳市“劳动教育引领区”新名片。郭志美介绍,“三维鼎力”指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劳动教育的“行立方”:择高处立——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就平处做——田间地头、自然山川、红色阵地;向宽处行——学校基地社会助力。

在具体工作部署中,郭志美提出要“用好三个载体”“弄通三个路径”“遵循三个规律”遵循三个原则”“抓住三个阵地”“不唯三个评价”,并提出了三个要求。

“用好三个载体”即用好耕读文化、书香文化、红色文化这三个载体。“弄通三个路径”是指要用文化润心、用榜样熏习、用实践感悟。“遵循三个规律”则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成长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三个原则”是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抓住三个阵地”是抓好家庭阵地、课堂阵地、校内外劳动基地。

“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郭志美强调,家长要利用好衣食住行等日常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应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则应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合理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同时积极引进社会优势资源,助力苏家屯区劳动教育创新。

据了解,苏家屯教育局与沈阳市青少年农学研实践基地签订合同后,根据学生需要设置了多项劳动课程内容,学生们不仅在劳动体验中获取了知识,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涵养了品格。

郭志美提出,在工作中要把握全局、体现格局、创新破局。他认为全局是目标——劳动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在全局策划上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不搞形式主义;格局是战略——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指示精神;破局是动力——以问题为导向,突破难题,以学习为导向,化解问题,以实践为导向,解决问题,以“劳动最光荣”为导向,树立典型人物、挖掘优秀案例、评选先进集体。郭志美表示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在训练中形成习惯,在习惯中提升素养,让素养形成文化。“大地就是直播间,工具就是麦克风,学生就是主人翁,农民就是好老师,群策群力。”

在教育局的努力下,目前苏家屯区劳动教育特色已经凸显,已有学校成为领跑者。“这是苏家屯打造劳动教育引航区的根基。”郭志美提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苏家屯区教育局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打造沈阳劳动教育的引航区。

(作者:林樯 刘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