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全球新冠疫情长期持续和教育“双减”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民办教育行业步入深度整顿期。为探讨政策变化中的行业机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谋求创新发展,10月23日,“中国民办教育论坛暨2021中国民办教育蓝皮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
2020年教育行业投融资数量为近五年新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主任、《民办教育蓝皮书》主编杨娟在论坛上发布并报告《民办教育蓝皮书: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21)》主要内容。
本书聚焦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对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梳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四个部分系统分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状况、发展特点和演进趋势,剖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政策背景、分布状况、市场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介绍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典型案例。
《民办教育蓝皮书(2021)》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数量同比下降17%,为近五年新低;各类教育企业逐渐从分散走向整合,头部融资能力仍然较强。疫情推动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教育行业重新洗牌,出清过剩产能,截至2020年9月,全国教育行业吊销注销企业达7.06万家。教育仍然是财政和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且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认为,教育事关社会民生、千行百业,是一个复杂、敏感,又极其重要的领域,民办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持续关注民办教育行业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产出重磅成果并非易事。
“民办教育应避免盲目转型带来的新风险”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双减”政策出台,引发了民办教育从业者对行业的深层次思考,如何适应政策动态调整,如何尽快找到转型路径,是整个行业需要解读的重大问题。
主论坛上,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表示,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资源供给侧的重要力量,为各级各类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贡献了科技力量和创新智慧,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围绕《协同发展:推动民办教育加快转型》对加速民办教育转型做主题分享,他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民办教育的走向可以概括为16个字:增量降减、结构巨变、转型加快、光明在前。未来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民办行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化,除各个板块的指数发生变化外,民办教育业态也将从传统的以内容为主向新的以技术、资源、平台为主变化发展。处于行业加快转型的新时期,相关从业方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冷静分析,避免盲目转型带来的新风险,在后续转型发展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处理好与资本的关系,坚守教育初心,树立协同发展的转型思维:对外处理好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协同定位、家庭和学校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对内处理好教研协同、教产协同以及教学和科技的协同,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教学研究,注重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发展背景下未来学校新形态的建设,重视民办教育信息化,在发展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实现民办教育全方位、高层次、多维度协调同步发展,拥抱光明未来。
“民办培训规范发展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在以《民办培训规范发展的思考》为主题的演讲中对民办培训行业的当前形势、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建议。他指出,从当前形势来看,民办培训规范发展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出现大规模裁员加上疫情防控态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多、经济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稳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需要多措并举促进解约人员高质量就业;二是退费难、消课难带来部分学生和家长权益受损,部分机构出现退费挤兑、资金链断裂、失信失联等情况,需要集中协调解决;三是部分机构场地违约退租的赔偿问题,需要明确退租的相关意见;四是隐形变异培训问题与有些地区政策执行方式简单的问题,需要加强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建设;五是培训机构转型困难,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带来的问题,需要引导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周海涛认为,民办培训行业未来发展,一是要明确类型,包括成人培训与未成年人培训、职业培训与学科素质培训、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二是要争取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到绿色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治理规律,学科类培训要帮助受教育者减学习负担、减经济负担,非学科类培训要致力于素质提升,克服应试倾向,避免新“内卷”;四是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培训内容,探索培训产品对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的使用;五是坚持依法发展,不打“擦边球”,不侵害受教育者,不与考试、考级挂钩。
探讨民办教育发展须紧扣教育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表示,2021年,政策法规的继续完善和疫情持续给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促进了教育行业的迅速出清,许多中小机构纷纷退出市场,各层次民办教育走向规范化、细致化、多元化和灵活化的发展方向,一系列问题急需在教育行业中有精深造诣的名家名师回溯教育的本质,让历史告诉未来,为破局提供启迪。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在《教育的本质》主题演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成长,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教育行业从业者需为心怀“国之大者”;二是教育行业发展需能促进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和谐;三是要能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健康科学成长;四是教育组织机构、从业者要及时关注行业内外环境变化,敢于创新,有效完成教育组织变革。面向未来,民办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从大学的历史、公立和私立大学的划分、营利性大学、大学的现代化四个角度对《私立教育的生命力与局限性》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早期,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划分较为模糊,19世纪初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案促使一批大学选择了私立性质,这为社会保留了一支不同于政府发展的民间发展的力量,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增强了高等教育的活力,世界上的大学由此逐渐形成了今天公私分割的局面。私立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私有化从本世纪以来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最活跃和变化最明显的部分,对传统大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但究竟是未来的趋势还是昙花一现,还需要拭目以待。
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师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师大MBA创业俱乐部协办。除主论坛外,还设有“中学生学业规划论坛”“首届北京MBA高校创新创业论坛——教育创新专场暨北师大MBA创业俱乐部成立仪式”“初创企业融资辅导工作坊”3场平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