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教育家》杂志2021年11月刊第1期

时间:2021-11-18作者:来源:

《教育家》杂志2021年11月刊第1期

卷首语 JUANSHOUYU

01 定向与取径: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迈向现代化 | 杨小微

封面 FENGMIAN

05 重塑职教观,助力学生“就好业” | 颜源 惠依琳

专题报道 ZHUANTIBAODAO

10 圈层社交: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社交新文化 | 本刊编辑部

11 朋友是网游的一个“彩蛋”| 刘洁

12 “饭圈”社交,网络与现实泾渭分明 | 周丽

13 “纸片人”的世界有别样的精彩 | 曹霁

14 流行语,网络社交的“通行证” | 曹霁

16 网络,为青少年社交烙上时代印记 | 孙晓军

18 新社交时代,教育如何应对? | 刘洁

22 “破圈”:青少年社会化成长必由之路 | 刘春雪

苏北谈教育 SUBEITANJIAOYU

24 陪读,能陪出什么样的孩子 | 苏北

锐见 RUIJIAN

25 兴趣班,为何而上? | 刘洁

26 野蛮生长的学科竞赛,该管管了 | 吴克勇

区域教育 QUYUJIAOYU

27 教育务本,一步到位,一本万“利” | 王俊文

30 从“问题”到“课题” | 余战勇

高师基础教育研究 GAOSHIJICHUJIAOYUYANJIU

32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方向 | 张永健 纪德奎

33 以课程群建设推动“五育并举”校园文化发展 | 罗英

34 破解高校附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难题的路径 | 赵丹丹

35 高校附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经验 | 王倩

班主任沙龙 BANZHURENSHALONG

36 做孩子乐意的家访 | 罗庆兰

37 “真家访”温情暖人心 | 谢海波

探世界 TANSHIJIE

38 宏观政策助力“小”学校实现“大”发展 | 张钰迪

40 以小见大,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探究式学校 | 吴月竹 邓莉

治校 ZHIXIAO

42 创新落实五育并举,办素养育人的先锋学校 | 邵爱国

44 精管细理,文以致效 | 李艳清

45 不忘立校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 牛震云

46 抓实党建,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 刘为利

48 打造育人活动品牌,深化兼善特色教育 | 潘松

50 打造特色品牌 点亮乡村教育 | 阮雨初 李冬梅

53 普职融通,铺就艺校生多样成才之路 | 李英菁 左艳如

56 提振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弘扬卓越匠心 | 王明刚

公益路上 GONGYILUSHANG

58 用足球与艺术铺就山村孩子成长路 | 周丽

先行者 XIANXINGZHE

61 把世界当成学校,来一场教育的浪漫旅行 | 曹霁

课事 KESHI

64 德育为本,本立而道生 | 范永杰 谢世君

66 基于VR技术的虚拟现实课程建设研究 | 蔡雷 李岩

68 自学·释疑·达标:让地理课堂焕发新生机 | 谢广敏

70 “一核三图五有”思维悦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卢华丽

71 语文的修炼 | 顾红

云卷云舒 YUNJUANYUNSHU

72 教师的幸福 | 李跃文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