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英国技能优才中心主任,在家庭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拜伦教授合作开展“情智教育”研究,合著有《情智教育》,专注于“问题学生”的生涯规划和“母亲学院”的课程改革。
2022年新年伊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国法家风,共创盛世。历史车轮从未停转,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然而,人们还是经常抱怨:家庭教育,有问题,问题严重了,不解决不行了!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家庭教育的有关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阐述。
走出低自尊的困扰
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走出不必要的焦虑,更好地成长成才,让我们从一个小故事谈起。
小明是一名聪明的小学生。他在学校表现很好,老师和家长都很喜欢他。作为独生子女,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对他有很高期望,希望他成功。小明也想让家人满意。
然而,整个家庭以及小明的老师现在开始担忧。在小学的最后阶段,他的成绩比期望的要差,这将影响到他升初中。小明感到很沮丧,感到自己让别人失望了、自己失败了。
小明很想在进入初中之前取得好的成绩,他非常紧张。从这时开始,他在班上的成绩开始退步,他更少参与班级讨论和班级活动,老师也发现他开始变得退缩。
为了下一次考试,父母特意为小明请了家教,但家教发现小明对课程态度非常消极。临近考试,小明恶心、脸色苍白,他在上学的路上哭泣,并且又一次没考好。
为什么一个聪明、有能力的孩子会开始失败?小明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以考好,而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能考好;不知道如何处理焦虑;他的焦虑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到了考试所需的能力,如记忆力、精神集中和注意力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并进而决定了人们采取怎样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会成功,即使是最聪明的孩子也可能失败,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因为焦虑和压力发展出了低自尊。
如今,很多儿童和年轻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一种不现实或不适宜的期望,许多孩子处在追求“成功”的压力下,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堪重负、感到困惑,感到很难实现他们的“宏图”,或者很难在他们需要什么、需要为自己做什么等问题上做出理性的决定。
遭受压力和焦虑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表现:自我批评,设立极高的标准,有完美主义倾向;喜欢讨好别人,对于别人是否会对自己不满表现出过度的关注;总是不必要地道歉,对于他人过度负责;在新环境中容易激动;在一件小事发生的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前开始过度担心……
压力和焦虑是受较差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压力和焦虑对于那些想要成功的人而言,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但是,如今有证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过高的压力和焦虑水平上挣扎,这会导致包括自杀在内的心理健康问题。
只有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孩子才可能成为他们希望成为的最优秀的人。否则,当孩子感到压力和面对焦虑时,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继而会导致他们感觉自己失败了。一旦他们开始感觉失败,压力和焦虑的水平就会增加,他们会变得退缩且不快乐。
鼓励孩子发展优势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把培养下一代当成最大的义务和责任,整个民族以此为百年大计。具体到每个家庭,不同时期会经历不一样的孩子教育问题,但无论何时最大的希望都是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学生或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塑造优秀的学生?
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普遍认同一点,即家庭不仅在配合学校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儿童认知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养育儿童的健康情绪、促进儿童社会情绪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学校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学校的环境里学生会努力做到最好。但如果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更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他们会学到更多,也会更加享受这样的过程。
自我反思是所有年龄段的学生都需要发展的一种技能。如果孩子能够在反思中对进展不顺利的事情或没有按照计划进行的事情进行分析,学会改变行为,他们就获得了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价值的一种技能。
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在学习中遇到自身和社交方面的障碍。学习中常见的障碍包括:压力和焦虑,低自尊,缺少动机,较差的社会技能、缺乏处理关系和共情的能力,健康问题,睡眠问题等。对此,家长和学校要教会学生“发展个人优势”,跨越这些障碍。
如果家长或教师不断聚焦于孩子的不足或做错的事情,这将向孩子的大脑传递消极信息,并强化他们的消极信念。消极的反馈通常使人丧失动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除非孩子在该领域已经获得重要的技能和自我支持的信念。
赞扬与批评的技巧
积极的赞扬对于孩子的培养与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做好孩子的赞扬要注意策略,只有在恰当的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赞扬和鼓励,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对于孩子来说,随机的赞扬是非特定性的,所以不具备对特定行为的强化效力。过度赞扬会失去鼓励的意义,因为孩子会对其变得不敏感。具体描述的赞扬对于孩子来说最有意义,因为其能让孩子围绕正向行为设置行动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批评也是助力他们成长的重要方面。如何为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重要的一点是批评要有益于孩子知识、经验和正向价值观的获得。然而,批评可能很难被孩子接受,所以给出批评意见时要慎重并具有同情心。
建设性的批评,能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家长不可以用严厉、愤怒甚至是无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那样他们会对批评有消极反应。以一种孩子乐于接受的语气给予他们批评,孩子能在不感到窘迫、防御或敌对的情况下了解相关信息。
同时,对于孩子的批评要具体,并要私密地进行。家长要告诉孩子自己是尊重他们的,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方面需要改变、发展或提升。如果孩子不会感到窘迫,他们可能更愿意倾听关于自己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建议。
当然,建设性的批评必须伴随主动的支持,以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方式给予他们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来要求他们。同时,批评是可以延迟的,可以在孩子不再感到沮丧或挫败时给出。
年轻人在情感和情绪方面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感到失控和难以应对压力,因此他们对情绪和心理痛苦会相对敏感。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自我觉察、拥有自我管理情绪能力的儿童和年轻人,在心理方面更加健康,在学习等方面也会做得更好。
自我觉察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行为
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包括记忆力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这是因为压力激活了人类身体中“战斗、逃跑、僵住”的反应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大脑边缘系统情绪中枢血流量会增加,额叶的血流量会减少,而额叶正是进行学习和理性决策的关键脑区。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表现,使得学生难以跟上其他同学的进度、难以完成作业或按时完成任务,有这些困难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些压力和担忧会引发很多痛苦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与环境不协调,表现为愤怒、挫败、尴尬、窘迫、头痛、胃痛等情况。
以往的经验会对学生的自尊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学生在过去曾经确立过某个目标并获得成功,那么他会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新的目标。这导致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学生将有自信和动机去继续取得成功,这也强化了他们的高自尊。
帮助孩子认清自己
“我在足球方面是个失败者。”小明有这样一种潜在的意识,这对于其健康和信心的建立都有负面影响。他的父母很担心他精力不足,因为看到他总是无精打采的。他的老师注意到他总是避免参加竞争性的活动。是什么导致了小明的这些感受呢?
小明从上个学期开始来到这个新学校。第一周,他在活动中错过了一个进球制胜的机会,结果被同学嘲笑。小明是个非常腼腆的男孩,他觉得让大家失望了,对此他感到非常尴尬。自那以后,他在回忆中多次重复这一经历。
小明关于那一时刻的记忆诱发了他的消极信念,这一消极信念是:“我是足球队里最糟糕的球手”。当一个事件或预期事件触发了人们的消极信念,这一信念就会导致一连串的消极想法。
小明关于“我是球队里最糟糕的球手”这一消极信念导致了如下一些消极念头:“我将导致我们队失败”“每个人都会恨我”。
消极念头进一步可导致消极感受:可怜的小明处于一种下降的情绪螺旋。他的消极念头触发了急性的焦虑感受,同时也对其生理功能方面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应激、焦虑、惊恐、哭泣。
这些消极感受导致了他的消极行为:小明为恐惧所折磨,并一再想到他失球的那场比赛。他因焦虑而感到恶心及身体的不适,他踢得很糟糕,这种经历强化了他的消极信念:我在足球方面是个失败者,我在所有运动上都是失败者,我是一个失败者……
此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自我察觉。自我觉察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意味着他们要理解高兴、悲伤、焦虑、兴奋等,还有人们对这些情绪可能有哪些反应。
自我觉察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使人们能够判断自己的表现和行为的能力。如果人们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就会对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和挑战做出恰当的反应。自我觉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感受,也能开始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行为。
自我觉察使人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同时也知晓自己的长处和局限,进而明确自己何时需要他人的支持,何时需要加强外部支持系统。拥有自我觉察能力,意味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培养社会觉察与共情
社会觉察是人们适应他人以及适应人们赖以居住和生存的环境的技能。共情是人类社会生存必需的一项技能,是友谊的基石,是一种需要被教授和培养的技能。
教授孩子社会觉察和共情的技能,需要鼓励他们表达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思考、感受和行动;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感受;鼓励他们接纳并欣赏个体差异,只要这些没有对别人带来伤害。
要教育孩子学会观察和评估他人的需要与感受。其中,社会觉察表现为有助于和适合于自己与他人的管理行为;有帮助他人、照顾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能力;有为自己的行为和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负责的能力。共情表现在:对他人的感受和情绪保持敏感和觉察;具有倾听他人述说的能力;愿意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和感受问题。
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偶然碰到他们不喜欢的,或是与他们发生争执的人时,尝试发现那个人身上的优点,并在心理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内在对话的作用是强大的,他能引导人们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责备他人,引导他们用理性去忽视诸如防御、伤害感情、消极判断之类的消极反应。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自己的情感需求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更可能发展出强烈的共情感。当他们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时,他们会有更大的可能来表现出同理心,并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而孩子这样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社会技能、关系处理技能和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孩子的社交技能可以在学习中习得,因为孩子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彼此的观点,理解并学习知识。
在社交情境中,孩子可以通过交流、倾听、交谈等,提升同情他人的能力并提高学习能力,这对于孩子未来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在何种场合,孩子作为团队的一员通过与他人协同合作,会提升至关重要的社交技能。
不能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和谐关系,会导致孩子社交孤立、缺少动机或内驱力、抑郁、低自尊、感到愤怒和挫败、自我厌恶感和自我批判等现象的发生。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孩子的社交技能培养,对于孩子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
孩子2至3岁时,开始进行具有社交意义的游戏,这时的孩子在幼儿园开始有朋友,但是这样的友谊是非常短暂的。
3至4岁时,孩子有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朋友是那些正好在他们身边的人。
孩子5至6岁时,开始理解其他人可能有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主要的注意力还是会在自己的需要上。对于友谊,他们有种短期的观点,这与这个时期他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方式常是短期的有关。在学校期间,孩子的朋友圈扩大了。学龄期的孩子间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社会化。这时,他们能更好地交流和理解另一个人的观点,因此合作和分享也增加了。
7至9岁,孩子有了私人的友谊,并认为“朋友是那个喜欢我的人,而且我也喜欢他们”。
10至14岁,孩子的团体变得越来越结构化,可能会对团体成员有要求和有一定的规矩,社交团体经常围绕着共同的兴趣而形成。10岁时,孩子视友谊为一种持续的合作;他们能假设知道别人的观点,分享情感,彼此帮助和显示出对彼此活动的兴趣,但是他们也可能互相排斥。在儿童期的中间阶段,孩子开始作为独立的社会人而存在。他们更少依赖家庭带来的安全感,他们形成了与同伴的联结。从12岁开始,孩子的友谊开始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分享思想的基础上。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帮助彼此应对诸如害怕、孤独和悲伤的烦恼。青春期之前,孩子与同伴们在一起的时间大大超过与成年人在一起的时间。
14至18岁,孩子越来越有兴趣同时发展与同性和异性的友谊,他们很可能更享受在更大的团体里的社交。
儿童和年轻人需要时间和支持来学习和整合新的技能、行为以及思维模式。在教育领域,人们往往缺少针对社会性、情绪性和心理发展的训练和教育工具,这使得成年人会对处在学习和成功压力下的孩子的能力报以不现实的期望。
另外,那些感到不堪重负和迷失的孩子,也会发展出负性的自我觉察。他们感觉低落,将自己视为“不够好的人”,这继而会导致他们更少地寻求可利用的支持资源。事实上,他们会开始“放弃”——从他们生活的早期开始。
研究结果表明:拥有高质量的友谊,可以帮助孩子感到自己是团体的一员,不仅能帮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接纳,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家庭生活中感受更多的快乐与成功。
我们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会关系管理的潜能”。同时,这也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未来的工作中,这种能力对于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