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发展老年教育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

时间:2022-03-30作者:朱永新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不久前,日本一名90岁老奶奶获吉尼斯认证成为“世界最高龄办公室文员”的消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这名老奶奶名叫玉置泰子,自1956年起,在一家金属器械生产公司任办公室文员,负责会计和总务长达64年。老奶奶不仅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是社交平台“老手”。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7%,与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加深,随之而来的财政负担增大、医疗保障压力加大、劳动力供给下降等问题也在逐步加剧。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至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正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力举措。

目前,全社会对老龄群体的认知和定位偏于狭隘,局限于“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而对“老有所为”认识不足。社会认知通常把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定位为求助性的、依赖性的、不具备生产力的社会边缘化群体,把尊老、敬老、助老,简单地等同于富足的经济保障、周全的养老服务和完备的医疗保障,而忽略了具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积累的老年人口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和财富,忽视了老年人群,特别是低龄健康老年人,对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意愿和需求。

相较于早就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国家,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尚处于实践初期,老年人就业面窄,成功的就业项目范例少,缺乏职业规划指引,更没有形成老年就业市场规模。现有就业岗位多以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为主,老年职业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不足。

“数字鸿沟”成为老龄人力资源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阻碍。老年人对于当前通行的网络化、信息化沟通交流方式和咨询手段相对陌生,老年人经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技能的价值被大幅削弱,因此造成了老年人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现有的老年教育水平无法满足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目前的老年教育机构以各地的老年大学为主体,仅仅服务老干部群体就已经捉襟见肘,根本不能覆盖整个老龄群体,无法满足未来老年教育的巨大需求。另外,老年大学教学内容单一,偏重于发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健康保健、文化素养等内容为主,缺乏针对就业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能满足老年人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

调查表明,60-69岁的老龄人占老年人群的50%以上,他们往往处在人生经验与智慧最丰富的时期,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期。是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带薪工作的平均比例超过了33%。如何更好地开发老龄人的人力资源,需要我们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倡导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理念。在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且身体条件符合就业要求的情况下,鼓励健康的老年人“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造社会价值。消除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歧视,做好老年人就业岗位规划,在诸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代际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岗位,鼓励企业聘用老年人。

发展老年教育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要鼓励大中专院校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专业,面向老年人开设培训课程,也可试点与老年大学联合办学,为老年大学提供优质课程;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需求,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开展老年职业培训;鼓励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逐步进入老年教育培训市场,开设老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课程;把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突出短期性和实效性,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形成多方参与、各有侧重、各展所长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

同时,针对老年人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短板,我们需要助力老龄人口跨越“数字鸿沟”。开设相关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科技,拓展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让老年教育的成果从老有所乐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断转化,促进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

(作者:朱永新)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