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时间:2022-04-18作者:张斌利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目前,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已风靡世界,对各国的教育影响巨大。为什么成长型思维会有如此的魅力?就当下中国教育而言,如果学生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确可以打破“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的魔咒。不可否认,考上一所理想大学是每个学生的目标,但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是因被理想大学“绑架”而学习;一是因喜欢学习而学习。因此,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因困难挫折充满焦虑与痛苦,一个因挑战充满激情;一个面对失败而沮丧,甚至按下停止键,一个面对失败越挫越勇,勇往直前。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卡罗尔·德韦克有这样一句话:“顶峰是许多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渴望达到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工作激情带来的副产品。”由此推断,如果学生具备成长型思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为分数而学,却也能赢得分数。同样,具备成长型思维的教师也会取得“不为分数教,赢得分数高”的教学效果。

自2017年接触“成长型思维”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带着四年的积累,2020年笔者来到河北雄安博奥高级中学,“成长型思维”培养很快在这里落地生根。以下经验和建议供教育同人参考——

从师生培训入手。让师生在概念上厘清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与师生共同分析在学习生活中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

让学生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对成长型思维有深刻的认知。因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不是说教,而是重在引领、渗透、影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学习与培训,引领教师树立成长型思维的教育理念。如举办教师“成长型思维培养读书分享会”,向教师推荐一些必读书,如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以及《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训练》《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等,供教师自由选择,选择同一本书的可组建读书小组,每周在全体教师会上选一名教师分享。

同时也向学生推介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书目,如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R.J.帕拉西奥的《奇迹男孩》、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推荐学生必读的是《哈佛前1%的秘密》,这本书极具成长型思维元素,让学生读后能明白,凡是成功的人都是屏蔽不必要负面信息的高手——这恰恰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拥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效发挥“失败”的成长价值。为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失败、挫折,学校可以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分年级开展“失败周”活动,如讲“名人失败的故事”、开“美丽的错误”班会、观看“从失败中崛起”的电影、分享“没有失败,只有反馈”的感悟等。这样能够快速消除考试失利的学生心中的芥蒂,最重要的是给每个孩子播下一粒成长型思维的种子。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犯错,针对不严重的错误,可以给犯错学生自主批评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制定修正错误的方案和修正目标,并监督自己的进展。学校可以制定“学生错误自主修正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班主任、年级主任签字。这里需强调,自主是实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不仅仅是在学生犯错时给他们自主改正的机会,在学习、生活上给学生自主管理的机会也尤为重要。学校可以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周”活动,这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非常有利。

营造成长型思维的教育氛围。将成长型思维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硬件上,精心设计以成长型思维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比如在楼道和教室里张贴“进步榜”和体现成长型思维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在成长型思维文化当中。

“软文化”建设上,提倡教师用积极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少用负面表达,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成长空间。还可以组织开展成长型思维歌曲大赛、成长型思维诗歌朗诵会、成长型思维趣味运动会等,让成长型思维的因子深入学生的内心。

面对同样的学习压力,让教师和学生更喜欢迎接困难与挑战,更渴望学习、超越、成长,这正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魅力所在。

作者:张斌利 河北雄安博奥高级中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