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时间:2022-04-19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伴随“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家校社共育已成为教育热点话题。“家校社”三主体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如何进一步厘清和规范?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内容、路径、方法如何进一步更新?如何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4月16日,“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在重庆两江新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召开,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和家长代表共聚一堂,共话“双减”时代家校社共育的热点、难点、痛点,探讨家校社共育的新路径、新举措。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旭辉教育研究院、长江教育研究院、北京市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重庆市家校合作教育研究会、昭信教育研究院、重庆两江新区康美街道、天津滨海新区泰达街道、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等共同发起,首届论坛主题为“‘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使命与路径”。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黄政,新华社重庆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李勇,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皮涛,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改革先锋于漪,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蔡其勇,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李亭一,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曾和平,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宋乃庆,旭辉教育研究院院长陈珍国等教育知名专家以及重庆市教委相关处室的领导,教育学会的副会长、监事长,康美街道、两江新区教育局、教育研究院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皮涛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在深化“双减”的背景下,教育早已不再仅是哪一方的责任,“家校社协作、凝聚育人合力”,已成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两江新区一直以教育全方位、立体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新生态,开启“家长课堂”“读书联盟”“学校开放日”“心理健康工作站”等共育项目,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本次论坛活动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因为疫情原因,93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不能亲临现场。但于漪老师专门为“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亲笔写信。活动现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党支部书记康宗芬代为宣读,代表于老师为论坛送来祝福和期望。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于漪老师在信中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减负的使命。家庭、学校、社会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就能创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呵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幸福成长。她还叮嘱每位教育人: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博大的情怀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黄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双减”落地,校外学科培训清零,我们现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面临全新、紧迫的任务:多元成才路径的探索、全人教育方向的发展。近年来,重庆积极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局面。发布了全国首个《家校共育工作标准》,各区县积极搭建平台、壮大共育队伍、提高整体合力,开展一体化亲子活动,提高陪伴的质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用好大数据,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将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校教育贯通起来......他表示,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教育的本质要从家庭开始,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人格”教育方向。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通过云端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对本次论坛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简单叠加,更不是相互替代,而是各自找准定位,在知识获取、能力提升、行为规范、习惯和道德养成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双减”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安其位,在各自定位上发挥作用,形成良好育人生态。在“双减”的推动下,基础教育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这为家校社找准定位、协同育人创造了条件。希望大家对“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畅所欲言,为更好地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贡献真知灼见。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在论坛开幕式环节中,黄政、李勇、李劲渝、钟燕、皮涛、李亭一、陈珍国、王燕、吴睫、欧健共同为本次论坛启幕。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在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以《家校社共育理念,意义和使命》为题,诠释了“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深远意义和时代使命。他针对“双减”与家校共育的重点、难点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他表示,教育一定要体现立德树人。具体来讲,一定要确立从人格品质、道德修养、情感质量和责任意识等精神层面促进人的发展的观念。尹后庆认为,“双减”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念,“双减”的关键在作业设计,减轻作业负担首先在课堂。“双减”需要家校社共同研究、相互支持、共同协作,才能达到其目的,让教育回归本质。他强调,教师是家校合作育人的“纽带”,要提升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教指导力”是未来教师的必备能力。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教育名家宋乃庆在《增值评价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中,围绕“双减”背景下增值评价如何促进“家校社”育人的路径这一问题,从增值评价的内涵、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宋乃庆建议:一要创新家校社高效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意识提升;二要明确家校社不同主体责任边界,在融合的基础上推动协同;三要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家校社实现深层合作。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全国高等物理教研会副理事长、旭辉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学校校长陈珍国在论坛上发布了《“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查》。报告围绕“双减”背景下作业的情况、课后服务质量、家校合作关系、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社会的协同性等方面展开。陈珍国介绍,通过对数据的抓取与分析显示,仅仅是半年的时间,全国“双减”背景之下已经取得了七个方面显著的成绩或者进展:一是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二是学生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提高;三是学生参加学科类课外培训数量明显减少;四是学生居家活动内容丰富起来;五是学生睡眠时间明显改善;六是学生课后服务托管内容和质量有较大提升;七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方向变化较大。随后,报告针对教师队伍转型、课后服务托管内容和质量、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作业管理、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与升学压力关系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开幕,全国教育名家共话协同育人新机制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了“新时代家校社共育机制与路径”“家校社共育的策略与方法”“家校社共育的实践探索”等研讨主题,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相关专家,学校、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相关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共育经验,探究共育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路径。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