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科学种子”公益课,在乡村儿童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时间:2022-11-22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乡村的新一代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22年十月,一个周四下午的三点半,贵州黔东南从江美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迎来了这周期待已久的“科学种子”的公益科学兴趣课。社工吴老师打开教室里的大屏幕,点触手持平板,孩子们随着大屏幕上的机器人小派,开始了生动有趣的科学学习。在半个小时的动画互动课程中,学生们全神贯注、踊跃举手,积极和小机器人互动并回答问题,几乎不用老师讲解就能轻松理解知识点。动画互动课结束后是学生们动手实验环节。吴老师将实验包发放给学生们,大屏幕上的视频中,戴眼镜的土豆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演示每一个实验步骤。看完视频,孩子们根据配套学生手册上的实验参考介绍,四人一组开始动手操作。此次实验主题是搭建啄木鸟模型,了解啄木鸟的生活习性及与环境的关系。一小时的实验时间里,孩子们叽叽喳喳热烈讨论,老师不时给予指导。看着自己动手完成的一只只啄木鸟模型,孩子们非常开心,下课了都不愿散去,继续开动小马达,观察模型。

 

“科学种子”公益课,在乡村儿童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种子’的公益科学课,上课很活跃。低年级的孩子很喜欢动画互动的形式,为了获得与小机器人互动的机会,孩子们认真专注,积极思考,上课效果特别好。每周的实验课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科学种子’的实验成果大多是能玩的模型,制作的过程有乐趣也有挑战,但完成后孩子们成就感满满。”科学种子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屠锋锋说。

2022年秋季学期,“科学种子”公益项目为全国7个地区、10个乡村小学和2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捐赠了“科学种子”学习系统,包括科学动画课、实验器材、配套绘本、答疑和专题讲座。15个“科学种子”兴趣班里近600名6-9岁的孩子,在这一个学期里,将每周进行系统的科学启蒙学习,包括30分钟的动画互动课,60分钟的动手实验课,1本科普绘本的自主阅读。为了增强学习效果、鼓励孩子们主动思考,老师每节课都会启发孩子们经过思考后提问,“科学种子”志愿者将通过电子邮件给予专业解答。

 

“科学种子”公益课,在乡村儿童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乡村儿童很难获得优质的科学启蒙教育。乡村小学70%的科学老师为兼职,由于师资和配套器材的限制,学校科学课照本宣科、不做实验的情况很常见。本应特别有趣的科学学习,让孩子们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保持好奇心、激发探究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了。”屠锋锋表示:“我们通过捐赠一整套内容丰富、标准化、易操作、无需专职科学老师的科学启蒙学习系统,使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快速开启对科学领域的探究,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实验中学,从而爱上科学。”

“科学种子”公益课程体系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的指导,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地球和空间科学四个领域。核心课程分为两个级别,共有64节在线动画互动课和一比一配套的64节实验课。乡村小学1-3年级的学生可在两个学年完成整套课程的学习。

在核心在线课程基础上,“科学种子”公益课还增加了三个模块:配套科普绘本阅读、每周科学答疑和每月科学直播讲座。孩子们在上完课、做完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后,也能借助配套绘本持续自主学习,并有志愿者给孩子们每周回信、答疑解惑。每月的直播讲座会邀请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和科技企业的研发专家,为孩子们讲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世界、科学与未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启发梦想。

“我们的项目2021年底启动。起初不是很确定课程是否适合学校,因为‘科学种子’的课程和实验的形式与传统的科学学科课程不大一样。” 科学种子公益项目发起人卢珊珊介绍:“一年下来,学校反馈非常好,让我们也充满信心。乡村小学对这类生动有趣、开课便捷、操作简单的科学兴趣课需求还是很大的。只要学校有网络,有大屏幕可以投屏,有配合的老师,我们的课程就能快速落地。”

 

“科学种子”公益课,在乡村儿童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科学种子”公益项目团队全员志愿者通过在线方式与学校紧密沟通,实现课程的落地和课程的开展。捐赠前,通过在线说明会、远程指导学校试课,帮助学校快速了解和体验课程。在评估学校需求以及学校是否具备开课的主客观条件后,确定是否捐赠;捐赠后,志愿者团队为学校提供”手握手”的授课支持服务,每个学校有两名志愿者专门负责。与授课老师保持线上定期沟通,每周获取上课进展、效果,反馈,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力求减轻老师的负担,保证课程顺利有效的完成。”

屠锋锋表示:“一些地方教体委向我们提出需求,希望下学期能捐赠更多当地的学校。明年的课程完善和捐赠准备已经启动,我们计划将‘科学种子’公益课带给更多乡村孩子。同时,还将规划教师赋能项目,支持‘科学种子’老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机构和朋友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支持、推动乡村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