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深入做好就业指导岗前培训,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时间:2022-12-19作者:任丽如 张国锋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打造校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更多参与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质量和实效,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

全面做好就业指导是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要求

国家连续出台针对大学生等青年的就业创业举措,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11月教育部和人社部组织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随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按照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估算,加上今年及疫情以来,尚未落实就业的国内大学生和留学生,同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估计会超过1500万。特别是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城镇就业青年大多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可以说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上就解决了绝大部分青年就业。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的同时,还需清醒认识到,就业除了面临用人需求收缩、结构性矛盾凸显等挑战,还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技术技能本领与用人主体实际需要脱节、态度认知和用人主体组织文化脱节等问题。

用人主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频繁的人员流动,更希望社会能解决人员供给与岗位需求错配难题,实现即招即用。做好每年上千万青年群体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降低全社会求职就业成本,促进广大青年顺利进入就业市场、成功实现就业、轻松上岗胜任工作意义重大。

高质量做好就业指导是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

从有关机构目前掌握的每年青年就业变化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两三年才能真正独当一面完全胜任岗位要求,有一部分青年人毕业半年后往往会重新选择工作,还有些会选择“慢就业”。因此,做好就业指导不能只是关注学生毕业季帮助大学生参加面试招聘找工作这个简单过程,而要从适应市场用人需求的角度,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切实夯实基本功,把就业指导服务延伸跟进毕业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用人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关注所有青年职业成长的就业指导培养新模式,持续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当前就业的竞争压力和学用脱节的现实状况,使得求职新人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毕业生家庭,滋生了“花钱买省心”的心理,寄希望购买服务得到专业的求职就业指导,庞大的求职实习青年群体催生出就业创业服务中介市场。在这些市场上,就业指导机构鱼龙混杂,培训课程形式多样、内容繁多,有些机构为了牟利,过渡渲染“生存焦虑”“内卷”“躺平”,把劳资纠纷、就业困难等话题泛化,加大了学生和家长心理压力,加剧了青年人以消极颓废姿态应对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压力,以此向家长和学生高价兜售求职服务,误导求职者以为购买服务就能获得优质工作机会,实际上只是帮助美化简历、开展考试面试应试技巧培训,凭借概率蒙骗求职者。鉴于就业服务中存在的乱象,迫切需要各方面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规范、系统、实用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尽快轻松上岗、快速上手,实实在在为用人主体降低用人成本。

2023年毕业的大学生四年全程经历了疫情,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突出,一方面岗位需求减少竞争更加激烈,薪酬水平有所下降带来人员流动增加;另一方面学生长时间居家居校形成悠闲安逸的处事心态、社交网来网去的行为习惯,加剧了就业心理焦虑,一旦出现求职困难和再求职,可能会缺乏信心和勇气,出现“慢就业”“缓就业”或“暂不就业” 等现象。有些需要通过实习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的内容无法实施,正常社交活动减少,使得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需要加强。 因此,对全程经历疫情的大学生,更需要以高质量就业指导,增强实战实操培训针对性。

共同做好就业指导是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实现梦想的光明前景与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善作善成。在就业求职阶段,就要培养积极心态,面对就业竞争,一要主动应对,有积极的择业规划和切实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二要狠抓基本功,努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练在平时、用在急时、赢在战时,不能只靠临时包装和笔面试技巧;三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中央和各部委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帮助高校毕业生扎实解决就业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要求打造校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更多参与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创业必备技能,做到专业知识过硬,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认同用人单位核心价值观,能较快融入组织文化,有同理心、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善于沟通协同、崇尚团队合作。为此,需要帮助青年学生更多了解职场常识,夯实岗位胜任能力,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培养求职青年提升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作为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更习惯网络语言,更需要加强口头和文字表达训练。职场中需要用良好的语言组织、清晰的逻辑脉络和专业的文字表达,把思维成果、工作思路和想法诉求等用高效简洁的语言文字、恰当的语气语调、得体的表情动作等良好呈现,以更强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实现更有效的沟通,赢得更多机会。

着力培养求职青年塑造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性。当代大学生成长经历大多没有艰苦生活磨练,社会阅历相对简单,作为拿着手机长大的一代,与人交往、获取信息都依靠手机,有些人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往往不准确,同时又都有比较强的成就动机,希望自身能快速成长成功。针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关键阶段,应引导毕业生增强应对挫折技能的训练,而学生在校期间易受的挫折,大多与人际交往、学习、感情、家境、求职等有关,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方面的困扰;为帮助大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要引导他们客观看待自己、客观看待问题,增强独立性,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问题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勇于面对激烈竞争和迎接困难挑战。

着力培养求职青年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当前用人单位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大了新人招聘使用成本,因此他们更看重大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尤其看重有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各类活动经历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会更强。用人单位希望职场新人能结合所学,较快熟悉业务实际、快速上手,毕业生要重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勤于观察、思路清晰、目光敏锐,善于从纷杂的现象中洞察本质,找出潜在风险,深入分析加以解决。

着力培养求职青年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经历了校园生活,在毕业步入社会时,有的会很快适应融入社会,有的则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不知所措。为此,需要结合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相应思想观念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促使其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更适应社会,消除在认识、感受、应对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障碍。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变化更快、颠覆性创新更多的时代,企业靠填补市场空白、信息不对称等赚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实现可持续和更确定的增长必须通过创新,持续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作为职场新人,要立足岗位和专业,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做到优秀并走向卓越。

此外,还需要帮助职场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更多专业技能和计算机熟练操作能力,做好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习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优势赢得竞争主动。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给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需要帮助年轻人解决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除了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等问题外,还要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抗挫折能力等。以更好应对创新创业中的困难挑战。

后疫情时代,就业指导需要更具个性化、差异化,更需要着眼长远,着力在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上下更大功夫,通过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培训、就业能力提升、求职心理指导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毕业前即积累一定的工作胜任体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轻松上手,为实现顺利就业和高效就业奠定基础。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用心用情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就业兜底帮扶,将就业帮扶举措落实到位。

热忱期待,全社会一起努力,帮助就业青年拓宽眼界认知,塑造良好习惯,培养职场技能,强化职业素养,心怀敬业感恩。期待青年朋友一起行动起来,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奋斗有我、人生出彩!

(作者:任丽如 张国锋)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