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时间:2022-12-22作者:刘阳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的政策要求,12月17日下午,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承办,世纪海航、西瓜创客合作支持的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在线上举办。本次论坛系第三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的专题论坛,产学研各界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了本次论坛。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在学校深入实施推进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学校课堂教学,需要政府主导、政策牵引、企业参与工具研发、学校有序实施,多方配合、相向发力;二是高校科研力量参与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标准顶层设计、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全过程,可以帮助中小学更快速专业地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三是组建社团、以赛促学仍是较为实用的教学应用策略,学校应坚持创设人工智能学习氛围,持续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不同形式的赛事实践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研究员刘俊波在《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装备体系化研究》主旨分享中表示,义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装备体系化设计应从三个维度考虑:一是内容体系化,要反映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二是素养层次体系化。三是对教学支持的体系化。教学环境上,包括人工智能专用或融合功能教室所需要的基础装备、网络等环境要求;教学管理上,包括教学组织、资源调用、在线教学功能、资源播放等教学功能。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韩力群在《智能化时代的AI教育与素养》主旨分享中表示,研究和开发具有人类智能特点的智能机器使其能够像人一样处理信息、提炼规律和调度知识是信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设计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的教学内容?如何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韩力群指出,这是“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北京教育学院人工智能与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实施》主旨分享中表示,当前教师在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理不清、用不准、缺结构。而要想开发好、实施好,教师须具备四个视角:学科视角、标准视角、教学指导视角和育人视角。首先是学科视角。教师要知道人工智能基本结构,明晰人工智能的定义,知道人工智能是做什么的。其次是标准视角。如果想要做一个好的人工智能教师,需要对国家、地方、师资、教学等相关标准详细揣摩和研究。再次是教学指导视角。教学指导的视角始于学科核心概念,具体包括5个概念:一是“感知”,计算机能够用传感器感知外部世界;二是“表示与推理”,智能体能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和表示,并据此进行推理;三是“学习”,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四是“自然交互”,人工智能系统努力地与人类自然地交互;五是“社会影响”,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类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最后是育人视角。教师应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为参照,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智能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理事施彦在《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内容顶层设计比较》主旨分享中认为,解决人工智能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融合难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需要建立现有知识和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的联系;二是确定好教学内容重点;三是通过《指南》帮助老师了解核心内容,兼顾热点内容。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主题分享结束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举行了《中小学编程课程教学设计》出版项目发布仪式。发布仪式后,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研究员王宇航主持圆桌对话,与海淀区一线教学专家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对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层次探讨。

 

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素养主题论坛举办

 

(文/刘阳)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