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以“教育转型与数据治理”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推进路径,关注科技赋能教育的机制,探索区域智慧教育生态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思考数字一代成长规律与评价方式创新,分享智慧教育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新成果。本次大会国际国内嘉宾超过300人,现场参会代表逾1200人。
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嘉宾合影
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创新发展智慧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在教育系统中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智慧教育是其目标形态。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必须充分发掘数字革命的力量,确保将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一项共同利益提供给所有人。我国政府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作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智慧教育是我们推进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阔。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数据治理已成为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与解决的课题。中国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高度重视数字化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制定了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数字化支撑体系,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推进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教育新形态,并积极开展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加强政策对话,携手推动教育变革。中国愿意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合作搭建政策对话与交流平台,深入交流智慧教育的新理念、新战略,以及规划、标准、数据治理、安全伦理等政策问题,共同探索发展智慧教育的科学路径与有效政策。二是加强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公平包容。倡导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推动更多国家更多人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开发,让智慧教育惠及所有人。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合作,携手推动教学变革。应进一步扩大教师智慧教育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帮助教师把握智慧教育核心要义,掌握数字化教学关键技能,同时为国家间教师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开展协作教育研究与课程开发搭建平台、拓展渠道。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指出,师范院校天然连接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提高人的数字素养、深化教育数字化变革、建设教育强国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和教师教育优势领先的师范大学,北师大近年来积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落实“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助推全民共享数字化发展的成果。他建议不断推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智能技术生态升级,有效服务教育现代化;强化师范院校间的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改善教师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采取更多行动,促进不同的学习者在广泛的数字空间里增进认知和理解,培养思维和技能,学会交流与合作,成为面向未来的真正可用之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指出,教育转型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数据治理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智能时代的学习者期待一种更为灵活、泛在和网络化的智慧学习环境,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合作式、探究式的“真实的”学习。他认为,我们正从虚拟现实1.0跨越到2.0,虚拟现实将在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基础上,增加智能化、互通性和演变性等特征。虚实融合的“泛联网”的连接对象将扩展到物理对象的数字孪生、人的化身和数字原生对象,为实现人类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共享生存并自由穿梭开辟希望之路。未来虚拟现实2.0将融入新一代学习环境,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轻松、投入和有效地学习。
共同应对学习危机 携手推动教育变革
加强数字教育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有利于凝聚各国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教育挑战与学习危机,推动教育转型与创新,使数字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毛里求斯副总理兼教育、高等教育和科技部部长莉拉·德维·杜昆-卢丘蒙(Leela Devi Dookun-Luchoomun)指出,当前在南半球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平等的鸿沟仍然巨大,数字鸿沟已成为一道有形的障碍。她强调,在数字化转型中应始终将人类的福祉作为关注的中心,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应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她介绍了毛里求斯在以技术促进终身学习方面的举措,呼吁开展技术层面的国际合作,强化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为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提供有力保障。
土库曼斯坦教育部副部长阿扎特·阿塔耶(Azat Atayev)介绍了本国在推动数字教育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土库曼斯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合作,制定了“数字教育发展战略”,并通过制定规范性法案、创建电子学习平台、使用融合新技术的教学方法、应用数据分析支撑教育决策等新举措,努力推动教育变革。他建议,重视对教育数据的结构以及聚类的识别和发现,强化对“数字足迹”的网络化分析和个人数字档案的教育数据分析,开展基于综合教育和人类发展数据的智力发展预测。
突尼斯高等教育和科研部代表、办公厅主任马哈茂德·祖瓦维(Mahmoud Zouaoui)介绍了本国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平台项目和教育信息系统。这些新举措不仅使研究者、教师、学生可以更好地利技术开展学习,高效地利用资源,缩小数字鸿沟,还帮助政策制定者和教师进行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智能教育的发展。他指出,要充分意识到教育数字转型中面临的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以及网络滥用等风险,应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多方协同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安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聚焦人才培养核心命题 推动终身学习数字化变革
在大会首日举办的“教育数字化与终身学习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作了题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从国际大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方位谈起,聚焦人才培养和大学的使命,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育人之道、大学之道、时代之道的有机融合和统一。他分享了南京大学以高水平学科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核心支撑,加强学科生态体系的元能力建设,创建问题导向的本硕博一体化模式体系等实践经验。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莎·坎瓦尔(Asha S.Kanwar)指出,21世纪是属于终身学习者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就是要在2030年之前为所有人提供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她认为智慧教育应是令人愉悦的教育、吸引人的教育、高效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和有道德的教育。她指出,气候灾害可能是未来十年教育将会面临的最大的破坏因素,智慧教育必须具有意义,并且给人们提供谋生的机会,智慧教育应该让社会中最弱势和边缘化的群体也能获得使用技术的渠道,智慧教育必须是利益相关的,能够为未来的任何灾难或者冲击做好准备,最为重要的是,智慧学习应是变革性的,培养自主思考者。她强调,终身学习不只是一门课程或者某种教学方案,它需要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文化、政策和规划,应通过持续的技能与知识的提升、价值观的培养来建立学习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在题为《绿色教育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分享了对绿色教育的新理解。他指出,绿色教育在数据采集技术、知识图谱、元宇宙、大模型等技术的驱动下,通过对教学资源、行为状态、教学效果三个层次的数据进行采集,实现对教育的透彻感知;通过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化知识关联,并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创新,实现智慧教育的知识驱动;通过设计沉浸式、交互式、场景化和游戏化的课程学习,实现智慧教育的沉浸衍新;最后,通过设计多元学习路径,改革创新模型,实现智慧教育的创新学习。他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打造的“寰宇+(iSPACE+X)绿色教育综合体系”,该系统专注于思想价值、培养模型、专业体系顶层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以培养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UNESCO IIEP)所长马丁·贝纳维德斯(Martín Benavides)认为,技术将成为教育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任的技术对确保其成功应用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应对持续存在的教育挑战,需要将技术纳入更广泛的政府战略,增强教育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系统所有参与者的数字能力,使他们能够成功、负责任地与技术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带来了《数智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主旨报告。她指出,数智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五大转型,即从传统思维模式向数智思维模式转型、从学科专业化向跨领域交叉的转型、从理论研究为主向创新实践为主的转型、从传统评价标准向综合评价标准转型、向科学与人文艺术的深度融合转变。她认为,应对数智技术挑战,培养未来人才,高校要以多学科交叉和创新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她介绍了湖南工商大学在育人方面的探索,该校坚持“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评价创新,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建设研究所(UNESCO-IICBA)所长昆汀·沃顿(Quentin Wodon)以视频方式介绍了非洲教师数字学习平台、教师技能发展情况。他指出,人力资本对于国家财富和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而非洲正面临严峻的教育危机,很多10岁儿童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仅向学校提供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数字技能,改变教师使用资源的方式。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互联网连接,开展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从而改善教学。
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ALECSO)总干事穆罕默德·乌尔德·阿马尔(Mohamed Ould Amar)在视频发言中表示,阿盟教科文组织充分认识到科技推动教育转型的巨大能量,认为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阿拉伯世界的教育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工作重点。阿盟教科文组织正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项目的落地实施,包括举办阿拉伯编码周以促进编程科学文化,使用区块链技术验证大学学位证书的可信度,推出ALECSO NFT教育平台帮助年轻一代进入元宇宙和NFT的世界等。未来,阿盟教科文组织将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习者在知识型社会当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开幕式上,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发布了“‘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该成果根植于我国互联网教育先发优势和实践土壤,尝试回答了“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一是在学理上阐释了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包括互联网的变革作用、“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包括“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三是揭示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规律,包括学习者的自组织、知识的群智涌现、教与学的非线性关系等。该成果是国内首个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阐述“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为落实“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会议期间还将发布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主持大会开幕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主持教育数字化与终身学习论坛,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出席会议。
大会首日还举行了数据治理与认知发展论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论坛、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政策规划论坛。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从教育强国的高度阐述了数据治理的意义,介绍了中国在数据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他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纵深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大数据的开发运用,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南非科学院院士马莫·穆切(Mammo Muchie)介绍了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中数字高等教育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提出了“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体系”,以确保人工智能用以增强人的体验、精力和创造力。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善学分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项目协调官劳尔·巴尔德斯·科特勒(RaúlValdés-Cotera)阐述了通过数字技术扩大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项目主任哈莱娜·哈里斯(Harlena Harris)提出要通过技术赋能思想、转变教育模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希尔(Andreas Schleicher)倡导在数字世界中学习。
同期举办的还有第六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总决赛,赛事自3月1日启动以来,共吸引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名高校学生和两千余名中小学教师报名参与。在经历了初赛、预决赛的激烈角逐后,大学生赛道和中小学教师赛道分别有20个优秀作品入围最后的总决赛。本次总决赛将持续三天(8月18-20日),来自多个领域的导师将全程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助力参赛团队产出兼具创新性、设计性、科技感的教育解决方案。中小学教师赛道的20位老师将参与最终答辩,汇报他们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据悉,本次大会将持续到8月20日,共举办16场主题论坛。19-20日将举办生成式AI大模型与心理评估国际论坛、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论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专题论坛、教师数字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青年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智慧乡村与农村教育转型论坛、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评价创新论坛、数字校园与智能教育装备论坛、智慧教育创新实践论坛(教师论坛)、未来教育创新设计论坛(学生论坛)、科技赋能教育变革论坛暨闭幕式。会议期间同步举办“智慧教育展”,展示企业最新的智慧教育产品与服务。
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教育学部、心理学部、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大会得到了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及科学组织,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合作伙伴的支持,并得到了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以及网龙网络公司、中国联通、科大讯飞、紫光智慧教育、新华三集团、百度、华为、阿里云、京师睿道、一起教育科技、腾讯教育、洋葱学园、松鼠Ai、上海皑顿、纯净资溪、Rokid、金沙江科技等企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