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曙光友善用脑研究院承办,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支持的“学习变革与创新思维——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堂改革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举办。来自北京市海淀、朝阳、通州、大兴等区,以及山西、广东、湖南、新疆等地在京跟岗学习的中小学校长、书记和干部教师代表近100人参加研讨会。北京曙光友善用脑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秘书长、北京曙光友善用脑研究院院长李荐主持会议。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迅在致辞中介绍了朝阳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有地区特色的教育强区的实践和未来设想。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李青探讨了教育改革创新绕不过去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李青讲到,教育教学改革一定是为了提升质量,培养未来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减负增效,整体推进;一定是转变观念,探寻规律,落于常态。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校长张冬云、党委书记徐芳共同作了“慧心做教育,躬耕育英才”主题发言,介绍了学校坚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用“慧心”教育打造卓越干部教师团队,促创新素养提升,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
国际学习科学与思维发展研究会主席蒂姆赛·M·斯特恩斯(Timothy Stearns)作了“科学学习与创新思维”主题报告,分享了对科学学习与创新、创造等问题的相关思考。Tim教授指出,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授概念,而是要促进科学学习,教师想看到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运用创造力来解决问题的能力。Tim教授强调,对于教师来说,要专注于学,而不是教;要关注参与学习的学生,而不是关注自己的知识。
美国多米尼克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高轶军作了“人工智能与教学创新”主题报告,重点谈了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学创新的两大要素,一是人工智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但要注重伦理道德,不能越线;二是要摆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与思路,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主动参与到学习、设计、评估中。高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教育者要控制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要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的伙伴,成为构建知识的工具,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凯作了“构筑基于学习的教学--开放儿童的自我系统”的主旨报告,重点强调理解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分享具体课例启示和介绍儿童学习机制理论,阐述了新改革对新学习的呼唤,以及如何构筑基于学习的新教学,成功开放儿童的“自我系统”。王凯指出,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机能,不能将其简约化为单一模型,要开放自我系统,使个体通过自我概念来学习,同时,需要构筑基于学习的教学,让学习者有勇气和自我概念唱反调,基于学科又跳出学科,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学习。
研讨会上还呈现了来自北京市海淀、朝阳、通州、大兴等区的30节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现场课。课堂上,老师们将核心问题明确为课堂学习目标,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感受、理解、掌握知识及其背后的学科逻辑,在丰富的情境中强化团队合作、深化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发现知识、建构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