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4-01-08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1月6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ocio-scientific Issues Learning, SSI-L)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协办,《教育家》杂志社特别支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教育育人方式与课堂模式改革,创设展示、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围绕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重大议题,共同探讨以SSI-L做科学教育加法、助力我国科教兴国的理论意义建构与实践策略完善。

教育家期刊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大国良师成长基金管委会联席主任徐功明主持开幕式,并介绍《教育家》杂志社将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启动大国良师·科学教师培养工程,每年推选10名科学教师领军人物予以奖励,支持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纵深推进。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徐功明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启动仪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地合作处处长汪曙光致辞,针对更好地发挥SSI-L的育人价值提出了四点建议,即突出科学价值观引领、加强创新教育、注重循证研究、提升教师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汪曙光

 

在高端对话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负责人林静主持该环节。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高端对话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对话中表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培养现代化的人。科学教育不仅是传授孩子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理应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与生活的关系和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应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他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报告,回溯了“终身教育—教育中的财富—反思教育—重构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育的未来走向。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顾明远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认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个世纪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大。他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比作动力与灵魂的关系,以骑手策马狂奔,比喻人与飞速发展的科技的关系,生动阐释了人文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科学不同于技术,真正带来问题的是滥用技术产品的“人”。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而是提供创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驾驭科学技术的能力。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郭传杰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王渝生强调,不能把“科学”与“正确”划等号,科学中包含复杂的人文精神内核,科学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导。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建制的过程就是把科学家的力量组织起来,让科学事业规范运行,竭力追求真、善、美。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王渝生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延晓冬指出,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涌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他列举了由于人类对科学本质理解不到位、科研伦理规范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建议进一步规范科学的发展,比如建立人工智能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长出“火眼金睛”,明晰科学的“高压线”。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延晓冬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谭永平主持“应对全球变暖的科学教育变革”的大会报告。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以《全球变暖为什么让全世界紧张?》为主题,阐明人类活动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他指出,全球进入沸腾时代,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既成事实,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普遍,且多是负面。然而,气候恢复是人类社会的一场系统性变革 ,限制全球变暖,所有部门都需要深度减排,明晰气候恢复路径,兼顾排放公平。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谭永平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效存德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Troy Sadler以《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开展科学教育》为主题,分享了他与团队的实践经验与项目实施路径,明晰了知识激增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SSI-L实践,以及如何帮助学习者思考科学、知识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强调,不是所有科学学习内容都要涉及社会性科学议题,但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有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机会来提升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负责人林静以《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模式与策略》为主题进行报告,她从中国教育现状切入,提出要充分发挥SSI的育人价值,在我国需要以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国当今教育实践中的一大挑战。她全面介绍了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的顶层设计、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强调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一类跨学科主题,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伦理性和科学性,须整体建构、灵活应用;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实践应以问题为驱动、情境为支架,经由社会性科学论证、推理、建模的实践路径,为学生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一个丰富、动态、多元的载体,让思维显现,实现自然融合、沉浸学习。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林静

 

6日下午,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Michael J.Reiss、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Vaille Dawson、南朝鲜梨花女子大学科学教育系教授Hyunju Lee围绕应对全球变暖的科学教育变革进行了主题报告,举例剖析了当下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一线教师开展SSI-L项目提供了实践案例,让学生受益于更多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议题学习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北京四中原地理教研组长、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李京燕主持该环节。

在“SSI-L与高阶思维发展”的报告过程中,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烟兰介绍了测评社会性科学推理能力的理论结构、测评工具,为科学教育评价提供了方向和路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Allison E.Bradford关注到ChatGPT的出现引发的教育思考,阐释了机器学习在促进学生研究复杂议题过程中的作用。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博士生Eric Kirk和Rebecca Lesnefsky分别展示了SSI-L的系统建模过程与要点,以及综合多学科视角、卷入个人立场与价值取向的学生论证过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生物特级教师周有祥主持该环节。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丁邦平针对报告内容进行点评,指出新课改要求中的跨学科学习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不谋而合,高校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是推动SSI-L项目发展的重要路径。

1月7日,在以“科学教育加法怎么加?”为主题的校长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向东,北京十二中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司学娟,杭州市余杭区天元公学副总校长许宇伟,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蔡瑞山,山东省威海市望海园中学校长王静,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金山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于晓明围绕科学教育的常见误区、发展瓶颈、育人模式转变、跨学科学习、SSI-L引入中小学课堂对科学教育的益处和挑战等进行了交流分享,分别介绍了学校的经验与做法,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校长论坛由《教育家》杂志社采访部主任吴爽主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熙对论坛进行点评,指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反思自身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变化,重视日常评价,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参与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校长论坛

 

学生论坛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第二附属中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围绕“全球变暖及其应对”介绍了各自在SSI-L项目中的实践与探究,从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点评道,学生们的钻研精神值得鼓励,并指出明确气象学科专业概念的重要性,在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同时,需要进行有效防范与矫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在点评时指出,学生们的议题学习分享关注到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放眼全球,又十分接地气。当代中小学生,未来能否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取决于当下的积累与准备。

7日下午,一线教师们围绕“基于议题的教与学”进行了交流分享,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SSI-L项目开展的校本路径,建议将“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这一命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比如,教师焦健健以“聚餐时要不要饮酒”为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针对“中学生该怎么对待酒与饮酒行为”等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康永久在点评时指出了如何理性看待科学本质以及科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并围绕处理社会性科学议题指出需要处理好“八组关系”,以引发大家思考。

最后,林静代表SSI-L项目组,对本次学术年会内容做了总结梳理,加深了与会者对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认识,并围绕“感恩、祝贺、展望”几个关键词抒发了感想。她介绍,2024年将与《教育家》杂志社深度合作,围绕大国良师·科学教师培养工程、SSI-L建章建制合作、SSI-L理念与目标定位、SSI-L高阶思维培养、SSI-L课程与教学模式五方面重点发力,继续驱动SSI-L项目在学校真正落地。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