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陕西省教育厅引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之旅 媒体团齐聚合阳共鉴教育优质均衡新篇章

时间:2024-05-06作者:来源: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起“寻找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实验地”系列活动,4月28日下午,多家媒体采访团走进陕西省合阳县,深入合阳中学、甘井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实地探访当地县域教育发展情况。

 

陕西省教育厅引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之旅 媒体团齐聚合阳共鉴教育优质均衡新篇章

 

合阳教育:赓续百年薪火,奋勇前行

走进合阳中学,学生讲解员细致讲述了这所学校的百年发展历程和丰富的人文故事。

合阳中学作是陕西省第一所县立中学。百余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早期就邀请了包括作家鲁彦、化学家季舞韶等在内的众多名师来校任教,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教学质量始终位居地区前列。学校以先贤教师为榜样,积极传承红色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还通过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基本功大赛和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并着力培养堪当大任的学科新锐和管理精英。在育人模式上,合阳中学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汲取百年历史养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培养出如刘祖典、党音之、雷凡培等知名校友。

如今,在国家振兴县域高中发展的新阶段,合阳中学高擎大旗,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格局,朝着“渭南一流、省内标杆、全国知名”的目标奋勇前行。

甘井中心小学:“蝶变”乡村小学 托起孩子们的“多彩梦”

在甘井中心小学的知行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媒体团和来访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乡野气息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忙碌,他们的笑容和劳动成果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这片实践基地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机会,更实现了学校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目标。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校长王根斌站在基地旁,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介绍道,通过劳动实践,孩子们能够在观察日记、数学问题解决、科学探索、美术写生和音乐感悟等多个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美好。

自优质均衡教育工作实施以来,甘井中心小学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学校各功能部室齐全,创客社团、3D打印社团、古诗文社团等26个丰富多彩的社团为孩子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学校还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和地域特色,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红领巾微党课”和“童声讲党史”活动让孩子们在了解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剪纸、面花等非遗社团的开设,则让孩子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所小学现在很漂亮,孩子们吃得好、学得好,老师也教得好,这就是我们理想的小学样子!”一位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开心地说。

合阳县甘井镇中学:十年耕耘,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在合阳县西北13公里处的甘井镇,坐落着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甘井镇中学。这里,392名学生茁壮成长。

“我们始终坚持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努力打造‘优雅校园,慧雅课堂,儒雅教师,文雅学生’的行雅特色教育品牌。”校长李国玉介绍说。自2014年起,甘井镇中学在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构建了“六实一突出”的德育工作框架,学生社团建设尤为突出。

在这里,翰墨轩书法、神笔国画、陶艺泥塑、合唱、舞蹈、科技等多个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不仅遴选具有特长的教师担任社团负责人,还外聘当地民间艺人,确保每个社团都有专业的指导。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展示才华,享受乐趣,收获成长。

在课后服务推行过程中,甘井镇中学更是将社团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尤其是神笔国画社团,以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技艺为宗旨,将篆刻、剪纸、砖雕、拓片、版画等工艺美术融入其中。社团指导老师吕鹏辉和30余名优秀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组织的各类主题书画展,屡获殊荣。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团活动,让我能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一位神笔国画社团的学生兴奋地分享道。

十年耕耘,一路芬芳。甘井镇中学在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的道路上,始终聚焦学生兴趣特长培养,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天合园小学:聚焦优质均衡,智慧校园引领内涵发展

在合阳县城区东南角,一座名为天合园小学的新建学校熠熠生辉。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大民生工程,它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就学压力,更以高标准、高品质、高愿景的姿态,成为合阳县教育发展的新标杆。

“自从2023年2月开校以来,我们以‘天合’文化为引领,致力于打造一所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学校。”校长在介绍时充满了自豪。学校通过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高品质打造校园文化、高起点设置丰盈课程,实现了平稳分流,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家长的极高认可度。

走进天合园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标准化的风雨操场、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多功能报告厅以及独特的劳动实践基地等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巧妙地将诗经文化和科学家故事融入校园每个走道廊厅,使得这座学校既诗意盎然又科技领先。

学校还成立了“人才驿站”,以魏改芳领航校长工作为引领,依托“德高身正”的师德建设和“博雅智慧”的专业修炼,建立教师成长梯队,为学生全面成长保驾护航。这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是天合园小学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所在。

合阳县城关中学:名师引领育桃李,平台搭建展风采

自1968年建校,历经岁月的洗礼,城关中学始终以“严谨、善诱、求精、创新”的教风和“勤学、乐学、会学、博学”的学风,为这片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

近年来,城关中学更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追求卓越。校长蒋永春说:“我们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和谐、平等、向上’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城关中学的众多创新实践中,远航文化社的成立无疑是一个亮点。这个文学社的诞生,源于一位名叫张亚凌的语文老师。她深知文学的力量,坚信写作能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滋养,于是她萌生了成立文学社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

张老师回忆道:“我想通过文学社,让孩子们学会感知生活,热爱生活,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加入到这个充满活力的文学大家庭中。

学生王亚醒分享道:“加入文学社,就像捡到了一颗未拆封的糖,让我感到既惊喜又期待。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每周四的文学社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王亚醒却收获满满。他感慨地说:“文学社教会了我很多,让我学会了真诚地面对生活,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我深深感受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从心灵深处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让合阳县城关中学在深化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考上线人数逐年攀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学校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奖励。

 

陕西省教育厅引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之旅 媒体团齐聚合阳共鉴教育优质均衡新篇章

 

合阳县坊镇中学:乡村学校的春天悄然绽放

在合阳县城正东10公里处,隐藏着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坊镇中学。这里,优质均衡创建的春风已经吹拂了四年,为这所乡村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学校的设施比较简陋,但现在,我们有了独立的变压器,师生餐厅也焕然一新,饭菜变得多样化且营养均衡。”一位老师感慨地说。不仅如此,师生入厕问题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学生现在使用着整洁舒适的洗手间。

走进教学区,教室里早已不是那些坑洼不平的长条桌,而是换成了可升降的桌椅,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希沃一体机。电子备课室、云电脑和录播室的建设,让信息化教学成为了可能。在这里,师生们可以远程参与优质课堂,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学校的运动场地也变了样,新建了羽毛球场地和悬浮地板式篮球场,还购置了全新的体育器材。”一位学生兴奋地介绍道。学校的文化墙面上绘制着各种图案,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课余生活。

看到家门口学校的蜕变,许多原本在城区就读的学生纷纷回流。学生人数从原来的363人增加到了540人。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城区上学太不方便了,花销也大。现在,咱门子口的学校并不比城区差,把娃放到这里,我们很放心。”

坊镇中学的变化只是合阳县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品牌教育大县”到“基层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地”,再到“美好教育新高地”,合阳教育发展目标不断升级。

“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这是合阳县委、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重承诺。无论是合阳中学的标杆引领作用,还是天合园小学的现代化理念,亦或是城关中学的远航文学社,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承诺。

如今,合阳正举全县之力、尽全民之责,朝着“优质均衡”目标迈进。在这片热土上,“最美好的教育在合阳”已成为了所有人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