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心系优师丨黄其励院士:一滴水可映希望

时间:2024-05-14作者:来源:

希望在这里

希望是老师的执着和诚意

希望在孩子们的眼睛里

希望深刻在爷爷奶奶的心底

希望融入社会关怀的点滴

这首名为《希望》的诗歌是黄其励院士在考察边远地区教育现状时所作。“崎岖的路,坎坷的地,昏暗灯光,破损玻璃”,黄其励院士本就心系教育,亲眼所见的境遇更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祖国教育事业“添一块砖瓦,出点力”。

当得知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电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将在国家电网帮扶的县区实施“优师计划”的喜讯时,黄其励院士毫不犹豫地联系了学校,表达了捐赠的意愿。

 

心系优师丨黄其励院士:一滴水可映希望

 

5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黄其励院士教育基金捐增仪式举行,黄其励院士及其夫人赵景颜携手捐赠他们的积蓄,以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

1.我记得每一位教过我老师的名字

“我最崇拜两种人,一种是母亲,她给了孩子生命,无私地将孩子抚育长大;一种是老师,他们把一切教给学生,希望学生成人成才。”

黄其励院士儿时家中清贫,父亲就经常在家里唯一能写字的饭桌上修改自己的教案。被问道为什么教了这么多年书还要备课时,父亲就会说:“学生们经常提问题,提问题就说明我讲得不好,因此要针对学生提的问题修改我的教学教案。”

后来求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老师,更让黄其励院士心怀感激:“我上大学之后,直接教过我的老师有四五十位,这些人的名字我完全叫得上来。因为对他们的印象太深刻。”

 

心系优师丨黄其励院士:一滴水可映希望

 

在清华大学本科就读期间,黄其励院士遇到了冯俊凯教授。冯俊凯教授每天在他那窄小的家中认真备课,之后骑着自行车前往学校授课。他总是想通过自己编撰的厚厚教材,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他辅导我的事情很多,大多数很平凡,但加起来就很伟大。所以他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像慈父一样的老师。”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黄其励院士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师从谷口博教授。在他犹豫要不要读博士时,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惜才爱才的谷口博教授曾与他商量了10余次。后来,一方面是国家人才政策的允许,一方面是谷口博教授的全力指导,黄其励院士学成归来,奠定了报效祖国的研究基础。

2.大学教给我的“铁三角”让我受益终生

在清华大学动力系,黄其励院士度过了六年的宝贵时光。而大学教给他的“铁三角”却让他受益终生,这让他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铁三角的第一个角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更是校风。简单点说,就是行胜于言,不断努力。

 

心系优师丨黄其励院士:一滴水可映希望

 

第二个角是“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个理念是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先生提出的。黄其励院士高中时就喜欢翻跟头、玩单双杠,大学二年时报名参加了学校体操队。虽然后来因练体操而受伤,但这样追求健康的理念始终保持在黄院士心中。

第三个角是“拼命学习”。在老师讲完课之后,黄院士总要去图书馆借书补充笔记,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像饿狼一样”想要掌握一切的知识、领会一切精神。

3.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

黄其励院士在带博士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单一点讲就是真刀真枪”。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真正地解决工程、事业发展、教学中出现的难点与疑点。

 

心系优师丨黄其励院士:一滴水可映希望

 

提及未来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科技人才。黄院士作为一个在科技战线工作了五十多年的工作者,他坦言:“我们未来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两种本领”,第一个是具备本专业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技术,第二个就是战略思维与跨学科思维。

战略思维,主要指的是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注重“事事从国家角度出发”。黄其励院士在几年前就曾提出中国要能源转型,从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步过渡到绿色的、低碳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这与中国当下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系统思维,也是黄其励院士提倡的。他以发电为例:“如果没有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就不可能将电从电厂送到老百姓手里,有了系统思维才能够让1+1>2。”

协调思维,万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南极最冷时零下79.8度,但没有一个企鹅冻死,因为它们冬天的时候都抱在一起,过一会儿最外面的一层钻到最里面,里面的再到外面”。

4.科学与艺术在顶峰相见

黄其励院士在退休后,捧起了相机。他的身边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他的夫人——赵景颜。从此,摄影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摄影对于黄其励院士来说,是记录人生、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他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方式。

 

心系优师丨黄其励院士:一滴水可映希望

 

黄其励院士认为“艺术和技术,在山脚下是分手的,但走到山顶上就会合了。”。他在摄影中找到了与工作的共通之处,也发现了创意和灵感的源泉。这种闲暇中的创意和灵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找到意义和幸福的人。

黄其励院士最挂心的还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强国。他深情地说:“在孩子的眼睛中,我们能看到未来的希望。我们的祖国,就是靠这些人,一点一点的努力,去改变,变得更强大。”

 

(作者:张蔚 李新宇)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