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培育“巴渝名匠”,践行职教改革新使命

时间:2024-10-14作者:胡延坤 杨翠 杨儒君 刘章勇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才。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指引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一定时期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仍存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受限、技术技能偏弱、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因此,持续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对促进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商学院实施“巴渝名匠”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创新性、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度实施产教融合探索了新范式。

菜单式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学校提供菜单式选择服务,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一是搭建产教合作对接平台,通过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零售职教集团”,聚集一批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二是创建“名匠班迷你超市”,按照一企一品牌,协同合作企业打造多个冠名特色班,形成“巴渝名匠迷你超市”;三是开展校企双向对接会,综合学生基础条件、个人兴趣、职业规划等因素,搭建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通道。

嵌入式培养,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学校按照“一企一品牌”,组建“巴渝名匠”班,实施“一班一策”精准育人,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一是“四合四分”融资源,将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竞赛标准、X证书标准充分融合,分平台模块、岗位技能、竞赛培训、X证书培训四大板块,重塑“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体,企业所属行业知识和岗位项目模块化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二是“三进三请”融师资,推进“三进三请,一生双导师”师资建设工程,聘请企业综合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一线精英分别宣讲企业文化、培训行业知识、传授实操技能,并要求学校教师进企业、进项目、进岗位,打造混编化师资团队;三是规章制度作保障,制定《“巴渝名匠”特色人才培养管理实施办法》《“巴渝名匠”班导师管理办法》《“巴渝名匠”班学生选拔、退出和优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明确班级组建、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生选拔、学生退出、学生优补及经费支持等要求。

递进式锤炼,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学校基于人岗匹配理论,融通学习、职业、生产三场域递进路径,锤炼学生技术技能。一是实施真实任务驱动、真实项目导向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由理论教学向“理实一体化”转变;二是合作企业在校内设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促进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变;三是在校外建立产学合作基地、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周末兼职、假期实习等实岗锻炼机会,促进仿真性实训向全真性实训转变。

“巴渝名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立足学生需求,对标行业要求,为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借鉴。近年来,学校商学院务实推进改革实践,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三创赛”全国特等奖、“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30余项,涌现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人物”、“勇于创新创造先锋”等优秀学子,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100%。未来,我们将优化“巴渝名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该成果是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编号:GZ222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胡延坤 杨翠 杨儒君 刘章勇|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