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15日,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以及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2024年首都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以“学龄人口变化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区域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等多个部门的200余位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会。
“首都教育论坛”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倾力打造的年度学术品牌,已连续举办十四届,每年聚焦当年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汇集政府决策者、高校研究者、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从多元主体视角探讨破解教育实践中难点热点的策略和经验,已经发展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论坛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指出今年论坛的主题紧扣学龄人口变化这一时代背景,回应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积极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中资源配置、宏观布局,体现了教育学人的时代担当和“攀登精神”。北京市社科联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一级巡视员崔占辉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体现了首都学界的使命和担当,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期望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团结凝聚首都广大教育学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办公室主任,北京教育学研究会会长孟繁华指出人口变化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应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需求。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将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研究难点、回应时代挑战,致力于服务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攀指出,学龄人口的增减与空间的分布影响学校的布局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催生着教育内部的系统变革。期待各位专家着眼首都教育面临的复杂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实践之路。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副会长蔡春主持了开幕式。
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专家围绕负增长背景下中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人口变化趋势下的教育强国建设理路、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德国人口发展的问题与教育应对策略、人口变化趋势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内涵与优化策略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副会长阎凤桥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陈卫围绕“负增长背景下中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作主旨发言。他指出:2022年开始,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内部差异较大,负增长首先发生在儿童人群,之后再到青少年、劳动力人口,最终到老年人口。他通过队列要素法预测我国2020-2050年人口规模,并且详细测算了采用低、中、高三种不同总和生育率参数设定方案下的人口发展趋势。不同预测方案均表明,2020-2050年,中国整个学龄人口先呈现短暂的上升或者稳定,然后快速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快靠近2040-2050年左右是稳定或者缓慢回升的变化趋势。他认为,科学把握各级教育学龄及在校人口规模变动趋势,及时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对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部学科办主任薛二勇围绕“人口变化趋势下的教育强国建设理路”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分析人口变化趋势可以从人口出生率、人口流动性以及人口素质变化等维度来考察。其中,伴随人口流动、迁移产生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解决好。他指出人口与教育强国建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口影响教育强国的资源配置、政策设计、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影响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生育意愿和能力。他认为,应以适应和引领人口变化为价值导向,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并建立人口有关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中一围绕“我国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作主旨发言。他指出:人口具有慢变量、巨效应、长周期、不可逆等属性。他认为我国人口变动的总体情况呈少子化、老龄化、育龄妇女规模减少、生育意愿下降、随时间推移越年轻群体生育意愿越低等特征。他预测了到2035年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率上升,城市学龄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学龄人口越来越减少。人口规模预测是建立在既有教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开展,如果学校学制改变,人口规模预测也应随教育政策变化进行校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雪慧围绕“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作主旨发言。她指出:对区域教育的理解,传统观点认为区域教育是某个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如某个省、县以及区域的教育,现代观点关于区域教育的理解更多是社会发展的动能视角的教育、特定经济区域的教育。她利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过去20多年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发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和常住人口匹配度越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人均生产总值越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孙进围绕“德国人口发展的问题与教育应对策略”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德国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出现人口持续下降趋势,德国人口在2010年人口达到低点之后,出现了向上发展趋势,且2014年出现快速增长,原因在于德国实行非常宽松的移民政策,吸收大量移民,实现人口增长。尽管德国人口数量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是德国在人口结构上一样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德国为应对人口发展问题与挑战,出台多项旨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政策,如提供多种育儿福利和补助、幼儿托育服务。不仅在教育领域,德国社会各领域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人口发展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北京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张爽围绕“人口变化趋势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内涵与优化策略”作主旨发言。她认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超越了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在特点,它从以教育资源供给为核心,转向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教育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效果。她提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包括教育服务生产、提供、监管三个环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生产环节可以包含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个具有产出公共服务功能的组织,为社会多元主体进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造契机。
下午举行了三场平行分论坛,与会者围绕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生态体系重构、教育资源系统优化、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交流。
在学龄人口结构变化的新发展趋势下,本次论坛搭建了教育学与人口学学科对话的平台,建立了教育学者与人口学者沟通的机制,促成了理论工作者、政策决策者和一线实践工作者的交流,对推动教育学研究交叉融合深度发展、探索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