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在“五育融合”中开辟科学教育新路径

时间:2025-02-20作者:蔡晓珊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等十八部门于2023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出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创新型人才。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在加速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光明区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在这些背景下,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以科学教育为抓手,推动五育融合,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聚五育之力,筑科学课程之基

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潜能和特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相较于一味地说教和立规矩,因势利导地放大每个儿童的个性潜能和特长,更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为此,马田小学构建了五育融合的科学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旨在践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成长。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消除学科壁垒,将五育中蕴含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有机融合,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凸显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其主动创造的欲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融通,构建大科学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学是推进五育融合最直接的路径。学校构建了“1+X”大科学课程体系,深度探索科学育人新途径。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共同制定跨学科课程渗透方案,形成年级特色课程。通过深挖科学教材与五育间的关联,提炼每节课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元素。

例如,在教授自然科学知识时,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在讲解科学原理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户外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成果时,引导学生欣赏科学之美;通过鼓励科学发明创造,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解决学生“喜欢操作,不喜欢思考”的问题,科学教研组开发了多种趣味科普课型,如“游戏课型”“结构化教学课型”“智慧科创课型”“学科融通课型”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拓展优势,打造“科学+”社团特色

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开设了“科学+”特色社团,为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特长的空间。社团体系聚焦学生生命成长,旨在实现学科共通、课内与课外实践探索有机共融以及校内与校外的教育共生。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如《创意无限,小发明家的奇妙世界》《小学生车辆模型》《感自然美,探自然秘》等,系统规划教学活动。

以发明创造课程为例,周一组织学生学习发明创造方法,周二进行头脑风暴,周四和周五开展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制作科创作品,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用科学启迪智慧,用劳动创造未来。

 

在“五育融合”中开辟科学教育新路径

 

合五育之道,创校园节俗之新

学校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的“新基础教育”理念,明确“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两大基础构成。以“立足普及、人人参与、注重创新”为原则,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策划了智趣科创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目前,学校已成功举办9届智趣科创节,形成了4大类17小项系列活动,如科普基地研学、“我问科学家”、萝卜堆高塔比赛、科技小发明、创意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等,涵盖科学与语文、劳动、美术等学科的融通。据统计,上学期参与智趣科创节系列活动的学生累计超过4000人次,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展示自我,体验科创活动的乐趣。

智趣科创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例如,五年级学生因自己经常忘记带雨伞,便设计了一个提醒带雨伞的门把手,只要提前录制好提醒语音,出门抓握门把手时,语音就会自动播放。

汇五育之智,践跨学科项目之行

学校以跨学科项目式实践活动为抓手,打破学科边界,分析统整教学内容,确定主题和目标,挖掘五育元素与核心素养对接,构建了高质量的校本跨学科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展了“我是小小海洋探险家——星辰海洋的奇幻之旅”“热辣滚烫,我给地球降降温”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索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热辣滚烫,我给地球降降温”项目,针对2024年全球极端高温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气候变化原因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项目涵盖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拓五育之域,凝馆校家企之力

做好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课堂。学校协同科技馆、大型企业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科学考察基地等校外场馆和基地,丰富学生科学经历,强化其科学体验,发展其科学志趣,形成了立体的科学教育育人系统。主要措施如下——

馆校结合,丰富教育资源。学校结合中国科技馆、深圳市科学馆等资源,开设系列课程和活动,如每季度1期的视频资源课“院士科学人文课”、每月1期的线上直播课“青年科学家科技前沿课”和不定期的“我问科学家”活动。利用光明科学城、高等院校等科技资源,建设光明少年科学分院及三个研究所,选拔拔尖学生纳入“小院士”培养体系。

研学体验,拓宽教育边界。学校开展系列科普研学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基地,如时尚生态谷植物研究、光明农场动物观察、七娘山岩石采集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兴趣激发、科学精神熏陶,拓展科普的广度和深度。

校企合作,凝聚教育合力。学校联合腾讯公司建立“一校一企一特色”共享创客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资源和技术引入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融五育之长,彰评价激励之光

基于科学课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价牵引科学素养培育。

科普教育学分制。作为深圳市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学校,学校引导高年段学生通过参与科普教育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获得科普学分。同时,坚持“普及+特长”两条腿走路,通过评选“科创之星”“小发明家”“小院士”等,鼓励学生发掘和发展自身兴趣特长,参加更高级别的赛事,获得自豪感与自信心。

“千里马少年”成长激励评价体系。学校构建“千里马少年”成长激励评价体系,实施“八德”培育工程,在日常科创教育教学及智趣科创节等活动中,实施“智币”和“智章”激励评价,关注学生科学考察与实践的参与度和成效,凸显学生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

自探索实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科学教育新路径以来,马田小学的科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在国内各级赛事和国际发明展中屡获佳绩,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型学校”“国际发明特色学校”等。未来,马田小学将继续推进五育融合视域下的科学教育探索,积极营造创新创造氛围,强化科学实践的经历和体验,深化新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以评价牵引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作者:蔡晓珊|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