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2025年春季学期教学研讨活动在京启幕

时间:2025-03-27作者:来源:活动办

3月21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联合承办的“以研促教 以学促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2025年春季学期教学研讨活动在东城启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各区县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学校,以及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和学校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研讨会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浩志主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党总支书记杨秋文致辞,她介绍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成果以及在集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下,学校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探索与创新,期待通过更高的科研平台,将前沿动态、专家智慧等资源引入课堂,推动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为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提供成长舞台。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指出,本次会议以素养导向、科研引领、课堂提质作为主题,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借助本次会议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分享经验交流智慧,共同探索高品质课程建设新路径。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能够实现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鲍传友聚焦于通过专委会平台整合资源,以课程创新为核心抓手,破解教育改革深层难题。并提出下一步需在强化课题研究落地、深化区域协作案例、构建社会协同网络等方面开展研究,最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型。

来自四个区域的学校代表分别展示交流了学校在课程建设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交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团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以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形式呈现,为其他区域和学校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蔡雷介绍了学校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高效执行力,迅速抢占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高地。短短3个月内,依托生成式AI技术(DeepSeek),完成“单学科试点→多学科推广→全场景覆盖”三级跃迁。智能备课系统1个月落地语文作文批改,2个月拓展至数学、英语等学科,3个月实现教学、管理、评价全域贯通,精准赋能师生成长。学校以“四维融合”AI生态系统为核心,率先推出自适应学习引擎、跨模态口语评估、零代码量子实验仿真等前沿应用,解决生物竞赛、口语训练等传统难题,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联邦学习框架与三级算法偏见过滤机制,筑牢技术伦理防线,确保教育公平与数据安全。从“行动力”到“影响力”,广渠门中学以“BASE+”框架为支撑,快速构建覆盖教学、管理、家校协同的智慧生态,成为基础教育AI实践的标杆校。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课题式”教研为核心,构建多元化教研生态。聚焦教学真实问题,通过跨学科、跨学段协作,形成“三研并行”路径:小课题攻坚课堂难点,综合性课题整合全学科资源,规划性课题驱动教学改革。集团创新开发跨学科“培芽”“引桥”课程,打造“三声”课堂范式(提问启思、讨论明辨、评价共进),助力学生适应性成长。依托“三步推进”策略,从课题提出到成果转化全程闭环管理,并搭建横纵网格教研、名师工作坊及企业微信资源库,实现全员智慧共享。十余年深耕,教研成果辐射区域内外,形成“研为动力、严保品质、言促交流、延展引领”的教研文化,持续推动教育质量进阶。未来学校将深化成果应用,构建动态发展的教研生态链。

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以“端午文化长廊”项目为支点,构建起贯通语文、历史、艺术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学生在包粽子、赛龙舟等实践活动中,既传承文化基因,又培育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房山区长阳中心小学推出的“四问教学范式”引发热议。通过“情境之问、思维之问、迁移之问、反思之问”的课堂重构,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思维发展型课堂,相关课例获评国家级优课。

鲍传友以《特色课程体系:塑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讲座,指出在学校高品质课程建设中,要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构建多元化、分层次的特色课程体系,赋能学校发展新动能。课程建设要多维支撑,才能彰显特色。课程建设以政策为引领、理念为根基,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衔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渗透。同时,通过持续评估优化课程实施,确保课程品质与育人实效,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注入持久生命力。同时,学校课程建设要立足需求,精准设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深入调研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需求,科学制定课程计划。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目标,融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兼顾分科与综合课程,打造“基础+拓展”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课程实施则需要创新方式,激发活力。方式的多样才是真正丰富的课程供给。因此学校要依托18种多样化学习方式(如项目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强调“课程是用来学的”。通过辩论、实地调查、独立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据悉,专委会通过展示交流区域、学校课程改革创新成果,为各地教育教学发展搭建平台,由区域申请,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此次为首次区域活动,专委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发挥智库功能,推动课程改革从政策文本走向课堂实践,不断地举办学术活动、专家指导等常态工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注入持久动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